让安徽“门户”更宽更美
本报记者 何小龙
本报记者 袁家权 摄
口岸是一地对外开放的门户,是对外交往和经贸合作的桥梁。当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外开放步入新阶段时,口岸工作就面临新的更高要求,需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推动外贸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在省政协日前举行的 “加强口岸建设拓展提升口岸功能”对口协商会上,陶玲委员代表民进安徽省委发言时就说,“面对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机遇,安徽省在发展临港经济、推进口岸建设上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港口体系建设、功能布局、码头规模与结构、物流与集疏运系统等方面规划不足,基础建设仍需完善,临港产业体量不大,口岸开放开发步伐需要加快,支撑条件和发展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 ”把脉:量一量安徽“门户”的“宽窄”
根据省政协2016年度重点民主协商活动计划安排,今年7月至8月,在省政协副主席张学平带领下,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同有关部门,围绕“加强口岸建设,拓展提升口岸功能”,先后召开由省直有关部门、部分党派界别、政协委员及专家学者参加的专题座谈和情况通报会,赴芜湖、马鞍山两市进行调研,并赴上海、福建两地学习考察。
调研组认为,安徽省口岸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港口布局不尽合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安徽省口岸布局尤其是沿江口岸布局不够科学合理,存在多散乱现象,盲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口岸功能趋同,同质化恶性竞争明显,加之港口腹地重叠交叉,造成岸线资源浪费,影响了口岸综合优势的发挥。
口岸工作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口岸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多环节、多功能的有机综合体,口岸工作涉及部门众多,横向纵向联系广泛,涉及港口物流、大通关、电子口岸建设等诸多方面,建立一套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工作体制机制尤为重要。安徽省口岸办(口岸管理处)设在省商务厅,行政级别低(正处级),工作协调难度大。
口岸信息化建设滞后。加快口岸信息化建设,对于推动口岸管理模式改革创新、提高口岸通关效率、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安徽省电子口岸平台虽已于2010年开通,但升级扩容工作推进缓慢,较之“单一窗口”的建设需求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通关管理信息系统各自独立、数据标准不统一、“串联式”通关模式造成通关效率低、成本高。目前国家口岸办正在沿海口岸试点基础上在全国推广“单一窗口”建设,这将倒逼安徽省电子口岸升级改造。
口岸综合竞争力不强。近年来,尽管安徽省口岸建设和开放不断加快,通关环境和效率不断优化,功能和辐射带动力不断增强,但临港经济发展不足,核心和综合竞争力仍然不强,与沿海地区和先进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对策:打造安徽口岸大格局
对于安徽口岸建设存在的问题,参加调研的省政协有关人士表示,“上海市和福建省口岸发展规划起点高,口岸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管理\’,并坚持完善体系建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超前发展与整体功能相配套的原则,有着非常好的借鉴作用。 ”
省政协调研组为此建议,应突出科学统筹规划,借鉴沪闽两地做法,结合安徽省产业发展战略及各地市开放型经济特色和区位优势,对各口岸的功能进行科学定位、统筹规划和优化配置,努力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口岸格局。
成立高效管理协调机构。为适应新形势下全省口岸工作发展需要,应构建省市口岸工作“大联动”格局,建立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制。省级层面应尽快成立由省长或分管副省长担任组长的口岸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涵盖中央在皖单位、省直相关部门、口岸所在地政府及口岸相关企业等,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口岸办。口岸办由省、市政府相关副秘书长或省、市商务部门一把手兼任主任,设专职副主任,配强内部处室,健全口岸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以强化其协调、管理、监督职能。
加快电子口岸升级改造。建议安徽省采取“政府主导,口岸牵头,联合共建,实体运作”的建设运行机制加快搭建区域大通关、“一站式”作业、智慧空港系统等平台,努力打造集“单一窗口”门户、政务服务、商务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电子口岸平台。
大力发展临港经济。要确立临港经济在安徽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新引擎作用,发挥港口建设起步晚、规划超前的后发优势,以实现弯道赶超的先发效应。政府应加大港口建设投入,通过政府支持、多渠道融资、外聘人员等方式解决建设资金短缺、人力资源不足等问题。要加快优化临港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引进外向型大项目、大企业,着力发展保税物流、跨境电子商务、加工贸易、现代制造及服务业。要进一步完善集疏运综合交通体系,打通临港物流发展“最后一公里”,在全省加快发展公水联运、铁水联运、水水中转等多式联运。
新闻推荐
落实教育惠民 助梦寒门学子——合肥市庐阳高级中学民生工作纪实
合肥市庐阳高级中学民生工作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