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也是给干部减压
□欣言
崇尚国际多年梗阻的“生命通道”曝光后仅一天时间就畅通了,国道247三台段“事故弯”迅速增设安全设施,绵江路龙门段山体隐患预计年底完工……近段时间,随着舆论监督报道持续升温,一个个安全隐患被公之于众,一些“疑难杂症”迎刃而解。对此,群众拍手称赞,干部也感慨:强化公开,不但有利于解决问题,也能减轻工作压力。
安全无小事,干部往往“压力山大”。究其原因,有的隐患埋得太深、太久,令人忧心忡忡;有的隐患凭一己之力整治不了,必须群策群力方能解决。好在,以公开为切入点,“监督”之针一扎入,办事就顺畅了,难题也破解了。
公开,能让群众基础更牢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干工作,需要听听群众呼声,看看社会诉求,科学决策、合理干事,才能得到最大的支持,达到最好的效果。何况,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了公开,干群血肉相连,心灵相通,少了捕风捉影的质疑与猜测,多了更加理性的建言和献策,自然“心想一处、劲使一方”。
公开,能让工作效率高起来。现代社会,分工细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集体的智慧无穷。现实中,有的唱独角戏、搞一言堂,结果事情推不动,总是“慢半拍”。有了公开,干部就有了向他人汲取智慧,从社会获得力量的机会,工作起来,才能事半功倍,轻松愉快。
公开,能让工作更“安全”。“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干部在行使公权时,如果把公开事项锁在抽屉,监督乏力,私欲一旦占了上风,就会失去底线,甚至违法违纪,一失足成千古恨。阳光能杀菌防腐。有了公开,把工作置于群众、社会的监督之下,不仅是保障群众权力的要求,更是对干部的一种保护。
公开透明就是对人民负责。做好“公开”这篇文章,坚持“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让公开成为一种制度安排,于干部,于群众,好处多多,作用很大。
新闻推荐
黄绮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蒋胜男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大学研究员张宝艳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