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伏皇后密信”疑案
◎韩钟亮
潍河中段相州至景芝一带,汉代属于琅琊郡的东武县。这儿曾有一个相当显赫的伏氏家族,三百多年里出了伏胜、伏儒、伏理、伏湛、伏黯、伏隆、伏无忌等大名人,或是著名学者,或为学者兼朝廷高官,或再兼皇帝的女婿。今天要说的伏寿,是女性。她的父亲伏完,官拜侍中,袭爵不其侯。就在献帝登基的初平元年,因董卓之乱,伏寿随父亲伴驾西迁长安,其间被选入宫庭封为“贵人”,兴平元年册封皇后。皇后就是“国母”,意味着没人能比的荣华富贵,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凶险厄运开始降临到她的头上了。
从《后汉书》记载来看,就在伏寿成为皇后不久,西凉军阀李傕、郭汜内讧混战,献帝为躲避战火,不得不在杨奉、董承部的卫护下移驾东迁。但不料李傕、郭汜很快又重修旧好,兵合一处追逼献帝,在曹阳一带将御林军杀败。无奈何,献帝只好夜渡黄河,而伏寿等后妃们也不得不徒步逃难。逃难途中,追兵杀死了皇后的侍者。伏寿总算逃过一劫,但侍者的鲜血却溅满了她的衣服。脱险后来到安邑,“御服穿敝,唯以枣粟为粮”,衣食之难可想而知。
后来,曹操迎献帝都许,伏完得以“皇戚”之贵拜辅国将军,并“仪比三司”,享受到了极高的待遇。但伏完头脑也很清醒,知道曹操并不是容易相处的“善辈”,便低调做人,上缴了辅国将军的印绶,改拜中散大夫,不久迁转屯骑校尉。
尽管如此,身居皇后之尊的伏寿,却仍然感受到曹操及其党羽的威胁。惶惶不可终日,不由自主地参与到“衣带诏”事件中去了。
所谓“衣带诏”事件,乃是建安五年之春的一桩宫廷大案,也是历代史家关注的一大谜团。《三国演义》第二十回说:献帝许田围猎后回到宫里,向伏皇后泣诉了受奸贼曹操欺辱的郁愤。伏皇后道:“满朝公卿,俱食汉禄,竟无一人能救国难乎?”这是伏寿在《三国演义》里正式登场后的第一句台词。这台词使我们联想到,几年前王允在荼蘼架下望着貂蝉慨叹:“谁想汉天下却在汝手中耶!”两句台词前后照应,两位巾帼互相辉映,多么耐人寻味!然而貂蝉是虚构的文学角色,伏寿却是历史上的真人,这个女人试图以她血肉之躯支撑将倾的汉室,不管结局如何,都足以让今天的读者唏嘘。
“(建安)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而求贵人杀之。帝以(董)贵人有妊,累为请,不能得。(伏)后自是怀惧,乃与父(伏)完书,令密图之。”这是《后汉书》的记载,数语寥寥,远不如《三国演义》说得详细。在罗贯中笔下,伏完是最早向献帝献计谋诛曹操的大臣,而伏寿则亲手将皇帝的密诏缝于玉带紫锦衬内,显而易见,这父女俩都是董承案的“同犯”,但是他们侥幸地活了下来。董承等被杀之后,风波暂时平息了,然而伏皇后因为亲睹了曹操不顾献帝再三求情,残忍地将怀孕的董贵人杀害的过程,预感到同样的命运也会降临到自己身上,于是“旦夕如坐针毡”。有一天,伏后与献帝密议:“妾父伏完常有杀操之心,妾今当修书一封,密与父图之。”经献帝允许后,她偷偷躲过曹操耳目,向伏完修书,请其发动“讨操”的政变。然而遗憾的是,伏完接到皇后密信之后,有惮于曹操一派的力量太大,生怕以卵击石,因而未敢轻举妄动。直到建安十九年,曹操已称“魏公”,并准备接受王位的时候,伏后的“阴谋”才东窗事发。于是正像《后汉书·伏皇后纪》所说的,曹操大怒,“逼帝废后”,令御史大夫郄虑持节进宫,收缴皇后印绶。然后尚书令华歆带兵入宫,砸开墙壁,将躲藏在夹层中的伏皇后揪出。伏皇后披发跣足经过献帝面前,哭泣道:“陛下不能救救我吗?”献帝说:“我也不知能活多久!”又质问坐在旁边的郗虑:“郗公,天下竟有这种(连皇后都可以随便押走的)事吗?!”随后将伏后“下暴室(宫中监狱),以幽崩”,伏后“所生二皇子皆鸩杀之”,其“兄弟及宗族死者百余人”。
关于“衣带诏”和“伏后密信”事件,《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也有记载,但极简略,只说“汉皇后伏氏坐昔与父故屯骑校尉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曹)公,辞甚丑恶,发闻,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并没有华歆破壁将伏后揪出以及献帝向郗虑求情的细节,内容与《后汉书》大致相同,但过于简略,且含糊其辞。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几个问题,亦即疑点:第一,伏皇后有没有参与“衣带诏”事件?她仅仅是看到了曹操迫害董贵人的惨状吗?第二,伏皇后写给他父亲的密信,仅仅是“辞甚丑恶”呢,还是有“密图之”(即秘密发动一场“图谋曹贼”的政变)的明确诉求?第三,伏皇后写密信是建安五年的正月,而“发闻”(被揭露)并将伏后“废黜死”是在建安十九年的十一月,隔了将近十五年的时间,这正常吗?曹操是十五年后才侦破了此案呢,还是早已破案了却故意隐忍不发等待合适的时机呢?
其实对此有疑问的并非笔者一人。据我所知,现代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就曾在《替魏武帝辩诬》里提出:“说汉献帝因董承被杀,怨恨魏武帝,话说得很丑恶,这时候,这封信发觉了,所以魏武帝把伏皇后杀掉,这句话很可疑”。“魏武帝难道是怕人家谤毁的人?要是有一封信说他的坏话,就要发怒而杀人,那他生平,不知道要杀掉多少人才够,所以当时的伏皇后,必是有什么政治上的阴谋的,断不会因一封信骂魏武帝而被杀。”“《三国志注》引《曹瞒传》,说魏武帝派华歆带兵进宫去收捕伏皇后。皇后关了门,躲在墙壁里……(略)这些话一望而知是附会之谈,写《后汉书》的人,却把它采入《伏皇后本纪》里。于是后来的人,以为它见在正史上,一定是可靠的……(略)其实伏完是死在建安十四年的,离这时候已有五年了。即此一端,亦见得《曹瞒传》的不足信。所以我说伏皇后的被杀,是一定另有政治上的阴谋的,不过真相不传于后罢了。”
诚之先生的意思非常清楚,他不仅对“伏后密信”这件事表示怀疑,而且认为华歆逮捕伏后的记述也是附会之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伏皇后“另有政治上的阴谋”而被曹操杀掉。我对诚之先生的意见十分赞同,认为这的确是一场阴谋。但仔细想想,是谁制造的阴谋呢?伏皇后?还是曹操?设若连“密信”本身都不存在的话,那么伏后的被杀,及其整个家族的覆灭,却不全是因了曹操凭空捏造的罪名吗?在《替魏武帝辩诬》这篇文章里,诚之先生直言,曹操早就应该废掉献帝自己来做皇帝,所以扑灭反对者完全应该;“魏武帝始终不肯废汉自立”,这是源于儒家的“忠君”教育,“他对于汉朝,已经是过当的了”。对此我却有不同看法。窃以为曹操到了晚年,“废汉自立”的念头已昭然若揭,“荀彧之死”案件就与他这个念头有关。
其实就在“衣带诏”疑案的“发酵”阶段,又发生了震惊朝野的荀彧之死,即“空食盒”疑案,这个疑案在《三国演义》中也有淋漓尽致的描述。下一篇小文中,我们来破解这个谜团吧。
新闻推荐
□冯海宁3月2日上午,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部署全国公安机关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