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桌上的 “三杯”
春节期间,万家团圆。亲朋好友相聚,小酌自然是少不了的。于是,就可以经常听到“罚酒三杯”“自罚三杯”“连敬三杯”云云,怎么都是“三杯”呢?原来这还是酒文化的传承。
古时三杯是谓“三爵”,“爵”就是雀形酒杯。《诗·小雅·宾之初筵》:“三爵不识,矧敢多又。”郑玄笺:“三爵者,献也,酬也,酢也”,“酬,报也。饮酒之礼,主人献宾,宾酢主人,主人又饮而酌宾,谓之酬。”有“酬”必有“应”,来而不往非礼也,于是,“应酬”一词就是这么应运而生了。
主人设宴招待客人,首先自己干一杯,是谓“献”,表诚意,也是告诉客人,酒里无毒,尽可放心饮用。然后客人要回敬主人一杯,谓“酢”。这时主人再回敬一杯,这就是“酬”。一献一酢一酬,可不就三杯了嘛。这最早的“三杯”,是主人和客人加在一起的量。
《左传·宣公二年》:“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礼记·玉藻》提及三爵之礼云:“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则坐。”就是说,正人君子饮酒,三爵而止。饮过三爵,就该自觉放下杯子,退出酒筵。
看到《左传》的这个说法,不禁想起曾经酒桌上所见那些花言巧语千方百计的劝酒术,基本都可以算作不厚道的。被劝酒者酒量再大也有招架不住的时候,那时就会有失君子风度了。当然,也有好酒贪杯之人,不止酒过三爵了,一桌的人喝个一来二往,再到酒过三巡,也还不过瘾。直到烂醉如泥,不说君子风度了,连凡夫常人的尊严都受损了。何苦来?古人饮酒,尚且倡导“温克”,即使多饮,也要能自持,要保证不失言、不失态,决不做“三爵不识”、狂饮不止的人。
再说这个“三”吧,有时也表示多,敬酒用“三”,表明敬酒者的热情、诚意、敬意满满。三巡劝酒也是充分表达这个意思;而罚酒三杯,是让被罚者饮了三杯酒,表明认错之真诚、彻底之意了吧。
古代科举考试要求饮三杯酒,所谓“文人饮三盅进三场连中三元”,三杯含有祝福高中之意。李清照借“三杯两盏淡酒”排遣“正伤心”,孤独求醉,另当别论。
如今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再加上酒驾或连带责任的追究处罚严格,酒桌上的劝酒也越来越有度。似乎传统的敬酒礼仪也在回归。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有一些字、词、句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所表达的意思已经与最初的含义不完全一致,甚至是相左的,就像“衣冠禽兽”。还有一些词语,则长期被世人误解误用,很有必要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貌。基于此,本版特开设“字斟句酌”栏目,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来稿请注明“字斟句酌”栏目,投稿信箱:whrbzfkb@163.com。
方根秀
新闻推荐
纪录片《西南联大》剧照。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行人摇晃着向前行进。《西南联大现代诗钞》编者:杜运燮张同道版本:雅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