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致富铆足劲,幸福日子长

甘南日报 2021-02-25 08:05 大字

搬进新房子

蹚出新路子

“服务员,再上一斤羊肉!”“好嘞,马上来!”云南曲靖市会泽县一家火锅店店主刘金芬声音爽朗。

夜色将至,晚霞的余晖落在刘金芬的火锅店门头上。走进一看,上下两层摆放了10张桌子,不少客人正在就餐,还有两桌已被预订。

去年,刘金芬一家人作为会泽县最后一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从乌蒙山区的旧瓦房,搬进了县城集中安置区100平方米的楼房。

刘金芬也曾有担忧:丈夫身体不好,婆婆年事已高,三个孩子有两个在读书。以前在老家,还能种几亩地;搬进城,咱能干点啥?街道工作人员提供了两个方案:到安置区的扶贫车间务工,每月有3000元工资;安置区的商铺正在招商,租金优惠、三年免税,有创业补贴。

刘金芬和家人一合计,决定开一家羊肉火锅店。大女儿陈艳娇辞去了昆明的工作,回家帮刘金芬一起经营。

店面紧挨着马路,一年5万元的租金。去年9月,火锅店正式开张。“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毛收入3万多元。开张后,政府还发了一次性创业补贴。”

“搬进城的那天,就是好日子的开始!”夜幕降临,路灯亮起。这时,店里又进来一拨客人,刘金芬赶忙迎上去:“欢迎光临,快进里面坐!”

香甜火龙果

红火一个村

屋外,初春暖阳为千亩火龙果园披上一身“金装”;屋内,眼瞅着日头高起,陈海云加快了手里的活儿,火龙果干被码齐、装袋、封箱,即将运走。

家住福建厦门市翔安区大宅社区大宅村,今年45岁的陈海云是村里的“第二产业促进员”。“主要就是研究火龙果的深加工。来,尝尝我们开发的火龙果花茶!”

以前,这里几百亩的地瓜、花菜,养活不了2000多口人,年轻人纷纷离乡找出路。“上学时经常帮爹娘挑着地瓜去镇里卖,挣不到钱不说,一到下雨还总摔跤。”陈海云说。

2006年,在外经商的陈锦芳决定回村创业,他自费外出学习技术、考察市场,火龙果在大宅村生根开花。火龙果专业合作社也应运而生,主社区设立8个网格责任片区,设置火龙果种植技术党员示范岗10户,带动了全社区300余户农户加入。

如今,大宅村拥有占地1300余亩的火龙果种植示范基地,2020年产值约4000万元。经过技术改良,他们培育的火龙果皮厚、耐储藏、甜度高,还有黄龙果和青龙果,个头更大、果味更香,经济价值也更高。

一杯热茶还未品完,一通电话又让陈海云匆匆出门,直奔村里游客接待中心。眼下,田舍民宿、农耕体验等休闲项目也在大宅村落地,陈海云的工作更忙了……

米香蟹又肥

农场日子美

“开饭咯!”喷香油亮的大米饭一上桌,松峰家庭农场负责人何峰一家的团圆饭就齐活儿了……

“这就是咱自家种的蟹田米。”饭桌上,何峰话里透着自豪。“去年,农场加合作社一共2000亩地。”

何峰是辽宁辽阳灯塔市张台子镇天河泡村村民。“方言里的‘泡’,就是水坑的意思。我们这里地势低洼,水田特别适合养蟹。”在外打工长了见识,回头再看自家这块地,何峰决定跟丈夫一起回乡创业。卖蟹给夫妻带来了收入,出产的米也供不应求。“买我家米的,都是买蟹的回头客!”何峰说,“养蟹要求水质好,客户看到我家蟹养得好,都纷纷来买米。”

蟹在田里,不仅能帮忙除杂草,还能直接给稻田提供肥料。到了秋天,蟹子肥了,稻子也熟了,一地双产,一亩地平均能多出800多元的利润。“多一种产品,农民就多一条出路。”何峰说。

如今,何峰给大米注册了品牌,成了当地的产业带头人。“1000亩家庭农场的土地是流转来的,1000亩合作社的土地是103户农民入股。”何峰说,“把大家从传统农业里解放出来,有力气的外出打工,还可以多挣一份钱。”

小小柑橘树

飘香振兴路

小青瓦,白粉墙,石墙裙……木格窗棂上,映着午后暖暖的阳光。卢王伦拿着剪刀,又往柑橘地里跑。

家住重庆市渝北区统景镇江口村,卢王伦去年翻修了自家房子,加盖一层小楼,院子里栽上花,焕然一新。

房子越住越好,离不开小柑橘的贡献。卢王伦今年63岁,早年一直在外务工。几年前,村里发展集体经济,村民把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村民们拿分红,领租金,还能在村集体务工。

卢王伦也参与其中。现在,他一有空就去柑橘地里。“没想到,回乡还能找到工作哩!”卢王伦说。

渝北区的北部是广阔的山村,曾经土地撂荒,村民们种地也赚不到钱,纷纷外出。近年来,当地提出到2022年栽种10万亩经果林、10万亩生态林,着力提高农业现代化、农村景区化、农民职业化水平,探索丘陵山区乡村振兴路。

以前种洋芋、红薯的地里,冒出了柑橘树苗。统景镇组建了技术人才团队,广泛使用机械化设备,还聘请了农机操作手和果园专业化管理工作人员。

“农村美了,老百姓还吃上了旅游饭。等到3月,李花盛开,这条路估计又要堵哟。”村支部副书记任地来到李花树下,嫩绿的芽尖上已冒出花骨朵。不远处的一处集市上,金灿灿的柑橘堆成一座座小山,往来游客络绎不绝……

退捕上岸后

过上新生活

“以前,我一边打鱼,一边承包芦苇荡。为了给造纸厂运芦苇,还买了条起重船跑水运……”长江流域十年禁捕、造纸厂全面引导退出、“三无船舶”清理,湖南益阳沅江市莲花岛村村民彭海军没想到,52岁的自己会迎来生活的巨变。

虽然有些伤感,彭海军还是觉得做得对。“眼看南洞庭湖里的鱼,越来越少,越来越小。”随着由四个江中小岛组成的莲花岛村准备整村易地搬迁,作为莲花岛村莲花红组组长的彭海军,想要带村民们走新路。

沅江市建立了禁捕退捕渔民安置保障“一帮一”机制。结对干部为村民们送来了创业基金,指导他们进行工商注册、开展培训。从去年11月以来,沅江市人社局已为150名村民提供了三期家政、育婴、老人护理培训。今年1月9日,劳务公司正式开业。

41岁的陈玲,过去是一名家庭主妇,一家人靠丈夫外出打鱼为生。退捕后,陈玲成为一名家政员。“想起新房子,心里还是甜。”陈玲说。

她口中的“新房子”,是已经开工建设的渔民上岸安置房,建成后将按成本价提供给莲花岛村等3个渔民村的渔民,算上岛上老房子拆迁获得的补偿,用渔民们的话说,“自己只出个零头就够了”。

“融入这么好的新环境,不忘奋斗的老传统,我们渔民一定能行。”彭海军说。(据《人民日报》)

新闻推荐

公安未央分局助力“就地过年” 全面履职护平安丰富活动暖警心

公安未央分局“迎新春”篮球赛决赛现场。(记者窦翊明摄)本报讯(记者王涛)响应“就地过年”号召,春节期间公安未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