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 梅 麟 App理应装上个人信息“安全阀” ■ 梅 麟

安徽日报 2020-12-08 06:46 大字

日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引发广泛关注。网友纷纷留言,讲述自己遭遇App不当索取个人信息、隐私被泄露等经历。如何确保App更好服务于群众日常生活的同时,筑起保护用户隐私的“防火墙”,事关群众生产生活安全。

生活中,外卖类App让用户动动手指即可享受美味,出行类App提供订房购票等服务,资讯类App实现“用户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有些App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必选项”,让包括网约车、网购、求职招聘等应用场景得以线上实现。但App有权获取的信息理应仅限于保障其基本功能正常运行所必须的个人信息,缺少该信息则App无法提供基本服务。一旦超越这个大前提,App就存在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嫌疑,难以保障用户隐私安全。

叫停App不当获取用户信息,离不开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App有没有资格获取用户隐私?哪些用户资料没必要提供给App?网信办此次公开向社会征求必要个人信息范围意见,就是给App收集用户信息行为划底线。有关部门应制定更为健全的法规,规范维护用户隐私安全的方式方法,追究泄露乱用用户信息的相关责任,给App平台套上“紧箍”。前不久,快递行业有不法分子与一家快递企业“内鬼”勾结,盗取用户数据信息并倒卖,给用户信息安全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这一事件中,仅仅处罚“泄密”的直接责任人是不够的,快递企业以及保存用户数据的App平台也应承担法律责任。落实政策保障,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才能给用户信息装上“安全阀”。

保护用户信息安全,更要做好常态化监管。今年7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纵深推进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迄今已责令1336款违规App进行整改,有力打击了App侵害用户权益乱象。但相关负责人也坦言,目前仍有部分App运营方在用户条款中玩着“文字游戏”,变相索要用户隐私,被“点名”后整改工作依然不到位。加之App市场软件数量多、企业规模小、发布渠道广、版本更新快,增大了治理难度。整治力度一放松,威胁用户信息安全的风险就可能加大。因此,需要做好常态化监管,遏制App平台“打擦边球”的侥幸心理,斩断违规收集买卖用户信息的“黑手”,推动行业自律,鼓励社会监督,让人们放心安全使用App。

“后”患蒋跃新/绘

新闻推荐

老街的早晨 ■王 智

“卖豆腐嘞!”“卖豆腐嘞!”睡梦中的我被一声又一声卖豆腐的叫卖声唤醒。这声音嘹亮、悠扬、清澈,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