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当碰瓷“碰”上法律,还能嚣张吗?

济南日报 2020-10-20 11:32 大字

新华社发

市民参事

扛着自行车小跑步追上货车,等货车停下后,手脚麻利爬进车底躺下……类似的碰瓷现象屡见不鲜,也屡禁不绝,一个客观原因就是在案件定性处理上缺乏明确对应的法律条文,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执法难度,所以大部分人对此都自认倒霉赔钱了事,这也让碰瓷这一行为愈发猖獗。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依法办理“碰瓷”违法犯罪案件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界定何为碰瓷,还明确了碰瓷的法律适用及定罪量刑。碰瓷“碰”上法律,碰瓷者怕了吗?

“老司机”走过最长的路就是碰瓷者的套路

说起碰瓷,周勇深恶痛绝,他就遇到过一起“合谋”。

几年前的一个周一早上,周勇像往常一样开车去上班。“每到周一总是特别堵车,加上上班的地方比较远,我心里挺着急,可是前面突然有一辆黑色小轿车插队,一直‘龟速’行驶,我摁喇叭也没反应。”周勇说,自己当时只想绕开他,可只有两个车道,没办法只能从右侧超车。

没想到,就在他变道到右侧准备超车时,前方车辆突然朝他的方向猛打了一下方向。“我猝不及防赶紧刹车,在刹车的同时也不自觉往右躲了一下。接着就听见右边有动静,一看是一辆电动车倒下了!”周勇当时心里一惊,“不会是我撞倒的吧?”

周勇说,接下来他下车查看情况,一个中年女子倒在地上抱着腿喊疼,却坚决不跟他去医院检查,而是说要等家人过来。这时人群越聚越多,周勇心里越来越紧张,只想赶紧离开。此时,一个小伙子上前解围,劝周勇私了,还帮他讲起了价。原本自知理亏的周勇却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借口上车拿钱,悄悄报了警。

“交警到现场之后,看到地上的电动车主,当时就说‘怎么又是你?’原来她这几天在附近的另一个路口已经被‘撞’过一次了。”周勇说,这是遇到了“逼车党”,他们碰瓷套路太深,自己险些上当。

10月17日,我们发出了关于碰瓷现象的调查问卷,收回的问卷中受访者年龄多集中在25岁至45岁,其中62.25%表示听说过碰瓷,21%表示身边人曾遇到过,16.75%亲身经历过。碰瓷套路,多集中在“老人假装摔倒”“故意往车上撞”“车辆发生碰撞”“控诉损坏珍贵物品”“控诉车辆轧死宠物”等。“碰”没的信任

怎样找回来

虽然没有遇到过碰瓷,但网上犹如段子一般的监控视频,市民葛壮看了不少。“有的车辆明明是停下来礼让行人,可“行人”直接往车底下钻;有的人把自己的小推车往前甩,让司机撞得满地菜叶,自己再躺过去;有的用弹弓射击车辆,让车辆误以为自己真的发生碰撞……”葛壮说,这些视频中有的碰瓷“技巧”拙劣让人想笑,有的则配合紧密计划周全。

为什么网上揭露了这么多套路,还是有碰瓷者前赴后继?葛壮觉得,这都是因为碰瓷“来钱快”。“现在大家的心态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果遇见碰瓷的,要个几百上千元,再报警还要浪费时间,可能宁愿掏钱走人。”葛壮说,碰瓷的多是团伙作案,他们的配合会让围观群众都当真,在那样的窘迫和百口莫辩下,很多人会选择私了。

葛壮说,碰瓷事件给很多好心人心里上了一道枷锁,碰到老人摔倒、路边事故,到底该不该管都打了一个问号,“这都是碰瓷带来的负面影响,它让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冷漠。”如何定罪终于“官宣”碰瓷有了法律红线

如果被碰瓷,你会怎么做?收回的问卷中,77.17%受访者选择报警处理,16%选择向目击者求助,仅6.83%受访者选择私了。不过,也有受访者在留言中说,担心报警也免不了被讹,毕竟被碰瓷总是百口莫辩。

近年来,碰瓷案件频发,既严重危害公民人身财产安全,也扰乱社会秩序。特别是在执法过程中,由于碰瓷手法隐蔽多样,涉及刑法中的多个罪名,在部分案件定性处理上,容易产生分歧。这显然不利于精准打击碰瓷行为,难以对长期碰瓷者形成足够的震慑。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印发了《关于依法办理“碰瓷”违法犯罪案件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惩治碰瓷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适用、公检法部门间的分工配合,以及定罪量刑等问题。

《指导意见》首次对碰瓷行为作出了准确界定,即行为人通过故意制造或者编造其被害假象,采取诈骗、敲诈勒索等方式非法索取财物的行为就是碰瓷。公安部法制局副局长李文胜表示,及时对碰瓷概念作出界定,明确碰瓷行为可能涉及诈骗罪、保险诈骗罪、虚假诉讼罪、敲诈勒索罪、交通肇事罪等罪名。

当碰瓷“碰”上法律,碰瓷者还能嚣张吗?街采

市民 马先生

我觉得碰瓷这种现象之所以屡禁不绝,与此前没有具体的监管措施有很大关系,一旦法规条例出台,这种现象一定会大大减少。我想对碰瓷者说,不论你是不是被生活所迫,都不应该采取这种方式害人害己。

市民 吴先生

现实中我没有碰到过碰瓷的事情,但是听说过不少。我觉得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首先是碰瓷者自身素质不强,另外就是监管没有跟上。这几年随着媒体增加曝光碰瓷的事情,越来越多的此类行为浮出水面,我觉得这对大家来说都是一种警醒,既要保持一颗正义之心,又要避免自己陷入漩涡。

市民 王女士

我觉得法律的出台特别有必要,这不只是保护我们普通人,其实对碰瓷者也是一种保护,毕竟碰瓷往往要以伤害自己的身体为代价,他们如果不小心的话,也会有生命危险。所以法律的出台并不仅仅是对财产安全的维护,更是对生命健康安全的维护,我特别支持。

市民 陈女士

如果我遇到了碰瓷这样的事情,我肯定会选择相信警方,报警处理,而不是自己去跟他们周旋。我觉得法律的出台就是让我们有法可依,降低与碰瓷者私了的几率。我们一定要相信法律,并且合理利用它,以此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提高碰瓷者违法成本市民 郑浩

碰瓷有多可怕?一个直观的现象,那就是为了避免遭遇碰瓷,如今行车记录仪几乎成了司机必备的自保“武器”。可尽管如此,碰瓷行为在各地仍时有发生、屡屡得逞,即使碰瓷者发现被行车记录仪拍到,往往也只是拍拍屁股走人,寻找新的目标。

究其原因,一方面,被碰瓷者本身的行为往往存在一定瑕疵,像是开车压线、油门太猛,怀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给钱了事、尽快逃离现场;另一方面,法律此前对碰瓷行为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执法有难度,如果涉案金额不足够大,往往也只能批评教育。因此,现实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很多碰瓷者都是“老演员”了。可见,犯罪成本过低,是碰瓷行为猖獗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次指导意见明确将碰瓷归类为诈骗与敲诈勒索,对碰瓷行为作出了准确界定,让执法部门在处理涉碰瓷违法犯罪时,有了更为明确的执行标准,也能让公众在面对碰瓷犯罪时,能够通过法律保护自己。

法治社会,不能纵容任何不法现象。通过法律让碰瓷者体味到“鸡蛋碰石头”的痛楚,相信能够有效遏制碰瓷。

“私了”不如求助于法律

网友@徐叫兽

拍手称快!碰瓷作为一门“手艺”,正式纳入法律语言体系啦。

碰瓷本质上是一种敲诈勒索的行为,如果在以往的定性中,应该属于诈骗类的违法行为。

为什么碰瓷屡禁不止?这里就存在违法成本低、取证难的客观事实。

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监控的普及以及大众守法意识的增强,这种“下三滥”行为相对之前少了一些。不过,几乎每个城市总有人铤而走险,利用各种碰瓷手段索要钱财,大多数人都是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给点钱了事!

碰瓷方式多种多样,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出来的,曾经碰瓷是一种“白手起家”的手段,也因此衍生出一群碰瓷党以此为营生。此次指导意见提出“多次碰瓷屡教不改者要依法严惩”,加大了惩罚力度,定会震慑到这类人,也符合大众长久以来的的心理期望。

记者手记

颤抖吧,碰瓷者!

常在路上走,谁不怕碰瓷?明明好好地开着车、走着路,突然就成了“肇事者”,被百般讹诈,万般纠缠,不但损失了钱财、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丢失了安全感。

虽然碰瓷这件事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听说过、没见过,可在采访过程中,大家几乎都能对常见套路脱口而出。碰瓷有多让人讨厌?大概已经到了光是听到这两个字就忍不住吐槽的地步。

碰瓷频发的原因很多,但不可否认,对碰瓷者的处理过于轻微,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类丑行。就是因为有太多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碰瓷者才能这里没成功,换个地方继续“拼演技”,换个人继续坑,甚至把这当作生财之道。

不得不说,能够不惜以自己的生命安全作为赌注,碰瓷者都是“狠人”,如果说“狠人”也有害怕的东西,那要么是敢继续踩油门的司机,要么是铁面无私的法律——前者显然不多,也不值得鼓励,好在后者终于来了。

此次,由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联合发布的指导意见,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织密法律约束的网络,树立法律惩戒的权威。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对花样繁多的碰瓷分门别类地进行了界定,什么样的行为属于碰瓷,哪些碰瓷是有组织违法犯罪,哪些碰瓷是屡教不改,哪些碰瓷是诈骗,哪些碰瓷是敲诈勒索,哪些属于盗窃抢劫,哪些归于交通肇事等。

有了详尽的法条、清晰的定性、鲜明的底线,人们必然期待有力的执行和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碰瓷的受害者们也要保持清醒,勇于维权。路遇碰瓷,不要因为怕麻烦就私了,唯有社会广泛参与,形成合力,对碰瓷行为人人喊打,才能让法律发挥最大的效果,浇灭“碰瓷党”的嚣张气焰,让他们彻底失去“舞台”!

颤抖吧,碰瓷者!

观看本期街采精彩视频,请扫描二维码。

本版稿件采写/本报记者 曹雅欣

新闻推荐

第12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揭晓

本报讯(记者邓崎凡)记者近日从共青团中央了解到,第12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奖名单已于10月16日揭晓。当晚,91名获奖的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