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为师者,心必远之 读毕飞宇《虚拟》有感

玉林日报 2020-09-07 06:50 大字

毕飞宇是当代文坛上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成绩卓然,极富感染力,既现实、又超然,既沉重、又飘逸,充满“问题意识”的思考与探索。

《虚拟》是其原发表在《钟山》2014年第1期,后又被《小说选刊》2014年第4期转载的短篇小说。作品以“我”的祖父为主线讲述了他作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人民教师的一生,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师者形象。

首先,小说突出表现了祖父崇高的社会理想。“我”的祖父是位身材瘦小、性情耿介的物理老师。他一心一意扑在教育事业上,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坚持每天早上6点出门,夜里11点回家,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自己的学生身上。他的人生艰难、生活困苦,却凭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自身的执著追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生价值。乃至当他进入耄耋之年,引以为豪的仍是其一生的从教,“三十五年的教师,三十二年的班主任,九年零十个月的教导主任,六年零八个月的副校长,两年半的校长”,从普通教师、班主任,做到校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他将教书育人当成了自己的神圣理想和使命。

这是一个生长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动乱岁月、供职在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的和平年代的普通人民教师形象。我们可以从他身上看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坚韧不拔的布道精神。对于今天的人而言,时间的鸿沟或许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使我们产生隔膜,甚至是同“我”的父亲一般,某些时候难以理解老一辈知识分子、教育家们的理想与信念。他们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走进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身上有着极其鲜明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痕迹,因而不可避免具有旧时代的通病,但他们自觉地把本职工作同社会建设结合起来,把个体生命同民族兴亡融合在一起,这种纯朴、正直、无私、奉献等品质又是现今人们所欠缺的精神“亮点”。

另外,“我”的祖父还是个爱才如命的师者。他一旦遇上高智商的学生。心里便涌起近乎癫狂和神经质的狂热。“揽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他作为一位师者的最大幸福。35年的教书生涯他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高材生,大学毕业后这些学生洒遍全国乃至世界,成为各个领域的精英人才。祖父认为,这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以引以为豪的丰功伟绩。因而他笑对生死,临终前说:“无恨、无悔、无怨、无憾。”

但是,在这种通过教育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主义背后,却是“我能得到多少个花圈”的临终“情结”。它既折射了祖父辞世前对学生的思念,对寂寞的抵抗,也显示了他性格中虚荣的一面。毕飞宇在对这一临终“情结”的描写中暗含微妙的反讽,但似乎更多的是深切赞赏。理想主义者虽沾染了少许自信、虚荣的性格特质,但其中不也体现着他宽广的胸怀和高洁的精神吗?

祖父曾经带的班57个学生,考取了31个大学生。在高考颇有难度的20世纪60年代,这是一个“放卫星”般的天文数字。他也因此在全县名声赫赫,甚至省报记者在报纸上为其发表了整版文章《春蚕到死丝方尽》。在那么多学生因得其培养而迈进高等学府的映衬下,他的儿子却高考落榜了。原本可以言传身教,把资质平平的儿子培养成一个够格的大学生,却因心系工作,忽视了自己孩子的教育。他劝说儿子补习再考,遭到拒绝。

父亲终生不能理解、原谅祖父。但是,祖父的理想、人格、隐痛,却在孙子“我”那里得到了某种回应和理解。在办理祖父的丧事中,“我”看到冷清的丧礼场面,便自掏腰包,买来花圈条带,奋笔疾书两个多小时,写下上百个“虚拟”的送花圈的人名,以告慰祖父在天之灵。

如“我”所言,“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 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祖父的人格精神、文化传统在后辈身上正在悄悄地生根发芽。他用自己的劳动、汗水、心血,浇灌了自己的理想之花,也用他的高远品质感染着后继者,这是教育的力量,更是一名师者精神的传承力量。

新闻推荐

王官庄街道路长、网格员齐发力治顽疾

近日,市中区王官庄街道进一步深化“路长制+网格员”工作机制,改善城市面貌,营造干净、整洁的环境秩序。王官庄街道城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