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卫星种田?66岁“老把式”服了

农业科技报 2020-08-26 21:21 大字

?吉林省大安市海坨乡水稻种植基地卫星影像。(吉林省佰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勤劳才能致富”

66岁的韩富是一位农民。过去他在吉林省西部承包土地,种植水稻。去年,他拓展了业务——跟着一群大学生在吉林省大安市海坨乡三业村种田。

大安市地处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分布区之一,当地大部分土地都是盐碱地。农民主要种植玉米和大豆,但收成很差。

20世纪80年代起,当地开始“以稻治碱”,鼓励更多人开发改良盐碱地,种植水稻。

对于如何种好水稻,老韩有自己的经验。老韩说,过去每到备耕时,上千亩的稻田需要手动拉闸灌溉。“摇把子”很沉,得铆足了劲儿才摇得动。在开关闸门的17小时里,还必须有人看着稻田,以防田地返碱、返盐。于是老韩和十几个村民排班,每人看一个小时。

起早贪黑有点“遭罪”,但老韩认为,种地就是要勤快些,“勤劳才能致富”。

“科技让人‘变’懒”

一群大学生改变了这样的灌溉方式。

2017年,吉林省佰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来到村里,通过承包土地建了现代化农场,几个大学毕业生留下来负责经营。随后,老韩被企业雇佣,成为一名田间管理员。起初,他观察发现,这些大学生总拿着一些设备仪器往田里跑。

其中一位年轻人葛艳俊告诉老韩,他们正在搭建智能化系统,未来天上的卫星就能辅助种田了。

“当时在场的村民都笑了,我也不相信。”老韩告诉笔者。

没想到,天上的卫星真发挥了作用。这家公司有一套自主研发的“云”灌渠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处理,可以将卫星影像和安装在稻田里的感应设备结合在一起,地区形貌、水渠方向就能在卫星影像上实时呈现。葛艳俊说,打开APP就能看到卫星地图,稻田里的感应装置实时监测水位情况。如果田里缺水了,系统会自动预警,管理员只需要打开手机,就能远程发送开关水闸指令,实现全自动化管理。该系统正在农场逐步普及。待到全部实施,老韩等人就不再需要手动开关闸,也不用轮流倒班看稻田了。

“服了!还能这样种田!”老韩说,高科技让他变“懒”了,但种田的效率却提高了。

卫星+农业大有可为

在吉林很多地方,“卫星+农业”都在发挥作用。

吉林省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院里,摆放着几台大型农机具。总经理陈卓给笔者展示了卫星定位功能。用卫星做导航仪,只需把数据指令录入系统,启动后拖拉机便沿着路线精准耕地。

“过去出险只能靠人。秋天出险最多,天没亮就出门,天黑了才能回家。”中国人保财险长春分公司农安支公司副总经理张学民说,农田面积大,他们只能采用抽查的方式勘测。

卫星的加入让张学民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2017年起,研发运营“吉林一号”的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与张学民所在的保险公司合作,利用卫星开展保险勘察,通过“吉林一号”多光谱卫星、高分辨卫星的影像,无人机影像以及实地调查、采样等方式结合,采取天、空、地一体化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手段,让农业保险勘测变得更高效便捷。

“卫星在农业领域大有可为。”张学民说,浓浓的“科技范儿”改变着农业,也带来了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信心。

(孟含琪)

新闻推荐

对羞辱式管理不能“忍辱负重”

一些企业利用自身在劳资关系中的强势地位,公然违背必要的商业伦理,千方百计逃避应有的社会责任,不惜对自己的员工施以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