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 16 岁少女一天作诗 2000 首 谁在制造神童

家庭生活报 2020-07-23 00:57 大字

这两天,两位“中国神童”在互联网上走红。第一位是十岁出头、小学六年级在读的云南小朋友陈某石。他虽然是小学生,却以一篇硕博学位论文水准的基因治癌症研究——《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斩获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另一位是号称每天能“写300首词牌”“创作2000首诗”“写15000字小说”,集演说大师、杂志社记者于一体的16岁天才少女岑某诺。

如此“天才”,究竟是天赋异禀还是过度炒作包装?A 小学生研究癌症论文获奖被撤

一个小学生就有能力对癌症与基因的关系开展研究,还获奖了,这莫非是天方夜谭?

近日,就有这样一则新闻在网上掀起热议。

来自云南省昆明市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通过研究突变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并发表论文,获得2019年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同时,该项目也获得了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小学组)一等奖。

从“不知道基因是什么”,到“了解PCR技术的原理”,再到“了解为何通过荧光强弱的比较就能知道 哪 些 基 因 的 mRNA 表 达 水平”……如此神话一般的进展,一个小学生仅仅用了5天时间就“完成”了。

这个论文涉及很多专业术语,其专业水平,就连专科硕士研究生都未必能达到。因此,这个消息一出,就引来广大网友的质疑。

7月12日,知名医疗媒体“丁香园”在公众号发表题为《小学生就能研究基因和癌症关系,莫非这就是百年一遇的医学奇才?》 一文,提出质疑和讽刺。

事件持续发酵,引起了相关部门重视,经调查发现,陈某的父母均是中科院的肿瘤专业研究员,陈某的获奖论文,与其父母的研究属同一领域。

不难想象,这个小学生在什么都不懂的基础上,进行所谓的研究,获得如此瞩目的成绩,某种程度上是“窃取”了父母的成果。

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小学生研究成果,是造假而得。

据了解,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相当大的影响度,一旦获奖,那么对升学可能会有很大帮助,也就难怪父母甘愿冒着违规的风险也要帮孩子造假。

7月15日,云南省赛事组委会宣布撤销奖项收回证书。同一天,该学生父亲陈勇彬也发布了道歉声明,承认过度参与了项目的研究过程。B 一天作诗2000首神童还是传销少女?

上述这起“神童”闹剧尚未落幕的同时,浙江慈溪的另一位“天才少女”又引了发全网热议。

从7月14日开始,一张印有岑某诺简介的图片引发全网关注。在这张简介图片中赫然写着:这位浙江慈溪女孩,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出版3本书,还“参加4次演讲比赛并获奖”。除此之外,小小年纪的女生还是3家品牌的创始人,并拥有某“杂志社”记者、某新闻网站地方运营中心副主编等头衔。

除了这些令人炫目的能力,最吸引人眼球的,还是这个女孩,目前一天能“作词300首、诗2000首、写15000字小说”。在这短短数行简历中,“目前”“ 一天”几个字特别醒目,言下之意,这个女孩的能力,将来指不定还有怎样的上涨空间。

和这张令人咋舌的简历图片同时流传的还有女孩辗转多地进行演讲的视频,动辄数千人的场子,聚光灯下,小女孩气场惊人。

在演讲中,岑某诺以自己读小学时的平庸对比现在的成就,并畅想未来的辉煌。而演讲模式多是从刚开始的慷慨激昂转而潸然泪下,伴随着伴奏音乐旋律的转换,现场观众的情绪也被调动和感染。

除了这段演讲视频,网上还流传着这个女孩不同时期的多段演讲视频,演讲内容大同小异。在这些演讲中基本都会出现这样一句话:“认识岑某诺,成功不会犯错。认识岑某诺,你将魅力四射。”

这种风格的演讲,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传销。很快有网友调侃,这个“女孩身上怕不是流淌着南派传销的贵族血统”吧。

7月15日,这波从坊间娱乐起步的传说故事,变成正规媒体记者的调查对象。

岑某诺的父亲在接受《澎湃新闻》《新京报》等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相关宣传并无夸大成分,目前才16岁,上高一的女儿的写作能力及数量都是真实的,并表示如果想突破,一天写3000首诗也是有可能的。

这些调查报道发布后,网络上关于岑某诺“超常能力”的讨论再次升级,也把这个十六岁女孩和其监护人推上了舆论风口。一天创作2000首诗,是个什么概念?这个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小女孩的诗写得到底怎么样?除了饱受争议的诗作和演讲,女孩的记者身份又是怎么得来的?

也正因为岑家父女坚称,相关宣传并无夸大成分,孩子的写作能力都是真实的,岑某诺事件不断在网上发酵。

网络上,有人调侃她为“盖世神童”,有人管她叫“传销少女”。无论哪一个称呼,可能都不利于这个才16岁的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C 无辜的孩子功利的大人

实际上,这样“越俎代庖”“拔苗助长”的现象并不罕见,据报道,教育部曾规定,高中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的学生,可以获得高考加分,这就造成了一些学校和家长过分关注大赛成绩,因此也就出现了一些成人代做的项目。

2007年,一位受访的评委们表示,不能排除一些特别优秀的选手有自主从事“高精尖”研究的能力。一个项目中,学生自主研究的成分占到多大比例,也不容易辨别,有时候虽然能够看得出来,但“无法举证,还不能伤害小孩”。青创赛并不一概排斥科学家对学生的辅导,只要学生能说清楚自己的收获和创新点。因此,当年评委们有意识地不对“高精尖”项目给予最高奖,而是鼓励哪怕有一些缺陷,但是让人一看确实是孩子自己做的项目,“真正体现青少年科技创新水平的应该是由孩子们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或撰写的项目”。这“三自”原则至今仍作为评审原则,列入大赛的竞赛规则中。

十几年后,此类问题依然存在,恐怕跟比赛成绩与中高考加分挂钩有关。尽管教育部不断发文压缩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但各个高校在自主招生中更加重视拥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学生的选拔。2018年,就有多所高校在自主招生中明确将高中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等作为条件。

教育部已经明确,从2020年开始自主招生正式取消。不过,仍有地区把青创赛成绩当做中考录取的加分选项。

而在“16岁少女一天作诗2000首”这场闹剧的背后,最令人心疼的是16岁的岑某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因为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逐渐形成自我认同并将影响一生之久。

在最关键的青少年时期,她的父亲、那些在演讲台下坐着的大人们,用自己对成功的错误理解,给岑某诺编造出荒谬的、虚假的光环与欢呼声,当她长大、当这些泡沫消散之后,她该如何面对自己真实的人生?

恐怕正如当年一位青创赛评委夏五四所说的:“孩子们是无辜的,功利的是我们这些大人。” (宗合)

新闻推荐

雨落流年 周芳

梅雨季,日日迷蒙细雨。敛足,读书,性子倒也沉静了许多。孩童时并不喜雨。那时,在部队家属区,廊式的住房。雨天,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