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忆母亲 □王溱
母亲去世那天正好是母亲节,我们没有想到,母亲也一定不会想到,但冥冥之中命运就是这么安排的。这是最好的纪念,让我们刻骨铭心。
母亲是位教师,教了大半辈子孩子。去世的前一天,她的一位学生,70多岁的郝大姐还专门捧着一束鲜花来医院探望她。当时母亲开导、劝导加“教导”她,要学会正确处理好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郝大姐虔诚地洗耳恭听,一点也不加以反驳、解释,那心悦诚服的神态,仿佛又回到了母亲当年教书的情景。
母亲从18岁开始从教,先在一所小学校。那时的学生年龄参差不齐,大学生年龄跟母亲相差没几岁。然而为人之师不在年龄,母亲领着学生外出,如同大姐姐领着一群弟弟妹妹,引人侧目。所以多年后一些古稀之龄的学生来看望母亲,我都觉得吃惊,以为是错觉。但他们见了母亲都规规矩矩地喊一声:老师好!
母亲后来调到了一所中学任教。为什么从小学调到中学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敢肯定,母亲的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肯定是上乘的,否则不会凭空“上调”。
母亲对教学十分严格,一位后来成为作家的学生说过一件事,母亲布置的作业,如果被发现没完成,必定在放学后留在教室里补写,而母亲一直陪着。直到完成检查无误,然后母亲跟学生一起顺路回家。有一次这位作家没完成作业,母亲发现后除了让他补写,又额外让他写了一篇感想。那篇感想有感而发,写得情真意切,母亲还专门当范文读给学生们听。这不仅鼓舞了他,也让他从此更加喜爱上了写作,更让他知道了严格要求意味着什么。
母亲几年后又调回了小学,这是因为父亲患病英年离世,我们兄弟还小需要照顾,原来的中学离家太远,母亲便主动要求到离我们家只有几分钟路程的小学工作。
很快,我们家成了一些调皮学生的“第二课堂”。那些没完成作业,或者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放学后便被母亲带回家。她一边做饭,一边辅导、监督学生弥补各自的“短板”。家里常常“乱作一团”,学生加上我们兄弟,清一色的“和尚”。母亲照顾这个,还要照看那个,几乎没个闲时候。
母亲虽严格,却对学生感情至深,如同慈母。许多学生在我家吃过零食,留过饭,一些贫穷的学生还得到过母亲的“赞助”。记得上世纪60年代末来了“一家人”,是母亲以前的学生,下乡在当地结了婚并有了三个孩子,生活很艰难。那时我们家也不宽裕,但母亲还是找出一些旧衣服,又拿出一些家用物品塞进了学生专门带来的帆布包里,然后又做了饭,让一家人吃饱喝足。当时我就觉得这位学生真拿母亲不当外人啊!
母亲确实是公认的热心肠。她表面严肃,内心火热;她虽为严师,却倾注了无尽的母爱,难怪她教过的学生对她念念不忘。
新闻推荐
□邱冰珍善念,善念,唯有善念是长存的。读完《秋园》,我脑子里回荡着这句话。这来自于一位70多岁老人平实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