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开在秋园里的花

济南时报 2020-05-10 14:05 大字

□邱冰珍

善念,善念,唯有善念是长存的。

读完《秋园》,我脑子里回荡着这句话。这来自于一位70多岁老人平实的叙述,来自于动荡的时代里最底层的生活。那些故事里的人物压根就没想过自己的所作所为会被人记取,他们不过是凭良心做事,不逆天理,甚至不知道自己行的是仁心,说的是善言,行的是善行。行善时甚至不敢让人知道。

小说的大部分篇幅是说秋园婚后的经历。

大年三十晚上,一个贼瞎摸摸到了秋园的家,穿墙打洞时候把一家人惊醒。读初中的儿子操起一个棍要打,秋园的夫君杨仁受挡住了。“莫打他,让他进来。”那人眼泪巴巴地告诉仁受,老婆久病在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三个孩子饿得东倒西歪……于是仁受走到米缸旁,拿起瓜瓢,足足舀了二十多斤米,又拿出一块咸肉、一条咸鱼,塞给了这位走投无路的中年汉子。

杨仁受,这名字取得耐人寻味。他待妻子如待

小妹妹,待儿女如掌上珠,待邻居如待君子,做乡长时救人无数……都说仁者寿,但他无寿,只是圆圆满满地受持了“仁”。他的经历看似充满了偶然性和戏剧性,实则所有的偶然与戏剧都出于他的仁爱。

因果说善有善报,善念感召的必定是善缘,是人天福报。是的,故事中,秋园的忍、仁受的仁,感召来的是一个个既让人心酸又令人欣慰的动人场面:

秋园女儿之骅因为饥饿,因为劳累,在学校里上课困倦,在户外集体活动时晕倒,都会有细心的黎老师出现。

在揭不开锅时,那位当年行窃至杨家却反而受杨家恩惠的男人,趁夜阑人静,以行脚生意的篾担子作掩护,送来鼓鼓囊囊的一袋米。

在万般无奈下,秋园与之骅母女带上讨米棍,行乞于人屋檐下,却被当年的学生家长恭恭敬敬迎进屋里,吃了那时节连过年也吃不上的大餐,背回了沉甸甸背也背不动的大米。

秋园丧夫后,日子过不下去,逃难他乡王家台,居然受到满村人欢迎。为了能长久居住下来,在好心人劝导下,她落户于也是丧偶的村书记家。重新组合的家庭恩恩爱爱,新夫王成恩疼她爱她。

苦日子尽了,活着的儿女都成家立业了,生活过得安安稳稳了,王成恩临终嘱咐秋园:

“我的病看样子不会好了,你一定要照我说的去做,否则我死不瞑目。等把我安葬完了,你就赶紧回老家,切莫拖延时间。媳妇不是盏省油的灯,对你不可能有感情。爱民虽对你好,但毕竟不是亲生儿子。等到人家赶你走,你就不值钱了。你回到老家,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去。”

这样的贴心话除了慈父慈母,世俗人心下听得到几回?

最暖心的是秋园的晚年,居住的房前屋后,有修竹,有红叶;常年陪护在身边的有提前退休的长子和周末必回家看望的次子,以及远在另一个县城却紧紧守护在她床前的孝女之骅。

秋园过世时穿戴的衣物里有一张小纸片,上面写着:

一九三二年,从洛阳到南京

一九三七年,从汉口到湘阴

一九六〇年,从湖南到湖北

一九八〇年,从湖北回湖南

《秋园》的故事开端于1919年。学中国现代史时,有好多堂课令我心惊肉跳。但这部故事却出奇地平静,有大背景,却没有大场景。在89年的人生里,秋园坎坷飘荡,命途多舛,不能自主,但没有凄厉彷徨,没有哀号愤怒,没有抱怨仇恨,委屈心酸都少有叙述。

开在秋园记忆深处里的花呀,总是斯斯文文,保持一份静好。

新闻推荐

美丽乡村换新天 记八里湾乡人居环境整治

刘世雄疫病抗击初捷战,时逢春播大生产。复工复产抓就业,助力脱贫促发展。脱贫摘帽小康现,乡村振兴战略转。认真贯彻抓落实,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