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废处理工吴伟:在嘈杂机器声中坚持
吴伟(化名)将装有无害化残渣的垃圾桶拖至工作间外,等待垃圾车运走焚烧。
深夜,方舱医院里的患者已经入睡,医疗废弃物(后文简称“医废”)工作间内“轰隆隆”的声响仍不停歇。又热又累时,医废处理工吴伟会走出去看看夜空,透透风。
2月12日起,吴伟和5名队友三班倒,保持着“日产日清”。靠两台机器,每天最多可处理约700千克医废。这里面既有方舱医护人员用过的防护服、口罩、隔离衣等普通医废,也有方舱医院移动P3实验室核酸检测产生的高危医废。按照2:1的产出比,最终形成300多千克无害化残渣。
吴伟将粉碎消毒后的无害化残渣用铁锹装桶
每一次处理至少需要40分钟。将清洁工运来的医废称重,倒进机器装载桶中,锁紧桶盖,研磨,加热到100度以上,微波消毒。40分钟左右之后,排料门被打开,排出的无害化残渣经垃圾转运车运出。
在封闭的空间里,机器轰隆隆的声音显得更加嘈杂。走近说话会增加感染风险。每次和队友交流,吴伟都要扯着嗓子喊。
在志愿报名成为医疗废弃物处理工之前,吴伟是名个体户,刚在武汉安家。疫情发生后,看着很多外地的医护驰援武汉,他总觉得自己要去做点什么。
报名接送医护的志愿者车队没有得到反馈后,他加入东西湖方舱医院志愿者队伍,被分配到医废处理工作间。
志愿者吴伟(化名)将装袋的医疗废物拎着准备拿至医废处理工作间
穿上防护装备不久后,汗水就打湿了内层衣服。头上冒的汗流下来,有时会浸湿口罩。等工作结束、脱下防护装备,吴伟的头发已经被汗水打湿,凌乱地贴在额头。闷得太久,脸有些胀红,布满了口罩勒出的印子。
吴伟至今没有将具体的工作内容告诉妻子,“开车送医护上下班”成为他的借口。虽然妻子没有追问和质疑,但他总觉得妻子已经知情,有些心虚。接受采访前,他会对着卡车倒车镜整理防护服,确认别人很难认出自己,才出现在镜头前。
方舱医院占地200多平方米的医废处理工作间,内有两台处理机器。
医废处理工作间紧挨着患者通道,尽管危险和辛苦,但吴伟每次看着拎着大包小包的患者康复出舱、医废量下降,就觉得工作很有意义。
“总要有人要干这些。”他在心里给自己加油鼓劲。
(文中吴伟为化名)(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消费维权 市场监管部门在行动 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就消费维权问题答记者问
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难免会遇到一些权益被侵害的烦心事,市场监管部门身为维护市场秩序的主力军,总是奋战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