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每位居民的每件小事 都是上海社区工作者的大事

澎湃新闻 2020-03-01 09:07 大字

原创 纪实人文频道 纪实人文频道2020年的一开年,口罩成了全民必备的防疫物资。

上海从2月2日开始,改进口罩供应方式。采取“居村委会预约登记+指定药店购买”的方法。先预约,后购买。而这项工作的另一头,是直接面对全市居民的全上海六千多个居村委。

每只口罩都考验着社区干部的智慧

我的拍摄地点是在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的一个居民区。虽然此前也曾有过在基层社区拍摄的经历,但这次的感受还是不同。尽管我提出了要到最基层的居委会实地拍摄,但是街道的负责同志表现出了明显的担心和顾虑。

原来,核心的环节是从市政府的“方法”到最基层社区的“具体办法”该如何设计和实施。这项工作的落地时间只有不到两天。从街道到居民区,都是一次工作能力和群众基础是否扎实的考验。真正的时间紧,任务重,疫情防控压力大。

每个楼栋下贴通知,小区的志愿者阿姨骑着自行车拿着大喇叭在小区里广播。为了及时有效地传达消息。新办法实施的第一天我就在这个老小区里看到了各种各样来自居民自己的小智慧。

但在发放购买口罩的第二天还是出现了一个特别的情况。

居委会门口,一位阿姨的大嗓门让我下意识地按下了录制按钮。居委会门前的工作台前,一位阿姨在购买的过程中和工作人员争执了起来。她只带了自己的身份证,但身份证上的登记地址并不在本小区。按照政府规定,这位阿姨的证件并不能证明她是本小区居民。摆在居委干部面前的是,阿姨家里已经没有剩余的口罩。此时,她的身后还有其他在排队等待购买的居民,阿姨的情绪也开始越来越激动。

其实,那个时候我的内心大概是和阿姨一样激动的。平淡的工作场景拍摄,总是期待着能发生点“事故”。

这个时候,居委会主任把阿姨请到房间里。居民区书记也开始不断地稳定阿姨的情绪。面对着我的摄像机,阿姨并没有刻意压住火气。原来,这位阿姨是长期居住在儿子家里,户口本、房产证这些证件都是儿子保管,一时不方便拿到。最简单、但是又最快的办法就是和阿姨一起上门,确认她是否居住在本小区。于是我默默地跟在她们两人的后面,一路走到了家门口。这个时候,镜头前的王阿姨已经表现出了一些难为情,气氛也明显地缓和了很多。居委干部的主动上门也换来了阿姨的理解和配合。

每位居民的每一件小事,都是社区工作者的大事。大道理背后的付出有的时候并不大。在居民区里工作,很多时候不只是为老百姓做好事,而是把每一件小事都办成好事,把每一件好事都能真正办好。

阳曲路的这个居民区一共有4个自然小区,近两千七百户。农历元宵节前,每天汇总到居委会的返沪居民开始快速增加。居委会平常5点多下班,但总是会忙到6点以后。

居委干部告诉我,原来下班后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一天下来,登记的返沪人员再要在这个时候进行一次上门的走访。一方面,晚上在小区里巡查一遍很容易看出居民家里的灯是否亮着,确认有人。另一方面,这个时候是晚饭时间,家庭成员都能在家也减少了与居家隔离居民近距离接触的次数。这个“土办法”看似简单,背后却也藏着门道。

社区干部夜间走访排摸

居委干部告诉我,疫情期间,居民也都提高了警惕。他们也担心这样集中的上门会给在小区里制造不必要的紧张情绪。但登记排查的工作仍然是“守住人,看好门”的唯一前提。

小区里,路灯下,书记、主任和社工一起,她们身上唯一的防护装备只有一副口罩。老小区里的楼梯一口气爬到6楼,我戴着口罩甚至有点上气不接下气。都说居民社区是第一道防线,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快捷方式,就是靠着双脚一步步,一户户走出来的。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携手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于2020年2月11日起晚间20:55,将在纪实人文频道陆续推出抗击疫情系列微纪录片《城市的温度》,敬请关注。

《城市的温度·“好事”办好》出品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 上海市文明办

播出2月11日起20:55纪实人文频道陆续推出《“好事”办好》编导手记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在家里……

《论语·乡党》里有一章,只有六个字:“寢不尸,居不客。”说的是孔子在家里的日常状态。意思是:孔子睡觉的时候,不像死尸那样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