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春秋乱局《孟子》如何破题
面对春秋乱局,如果说孔子式“述而不作”尚多隐微的话,《孟子》的思想表达就更为显豁直接。这里,我们从天下视野来看看孟子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天下”意识于周初即已形成。《尚书》认为,王位居德命之首,为天下仪则,天下万民次第效法,发扬王之光显。这一上天与下民关系的基础,凝结于《诗经》里的一句话:“天生烝民”。
此句当为周代官方习语,“烝”即“众”也。“天生烝民”的意思是说,天下万民皆上天所生。君王居于上位是上天让他们代为照看民众,这一任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如若人间的君主无德,上天就会用看起来邪僻的命令降下灾罚。
下民皆上天所生,内在意蕴有二:一则上天是仁爱万民的,二则民众之间最初并无等次上的尊卑贵贱。接下来,上天并不会直接照看他们的繁育生长,而是选取这一物类中有德之人作为君师代为治理。所以,君王与上天的关系是衍生性的,是对“天生烝民”的保障。
不过,春秋以降,随着“天道远,人道迩”,旧的天人秩序渐次崩塌。面对这一状况,孟子勇敢地尝试重构这一体系。
《孟子》中有一段对话,万章问:“尧把天下给予舜,有这回事么?”孟子断然加以否定:“不是的,天子不能将天下给予别人。”“那么舜有天下,是谁给的呢?”“是上天给予的。”“上天给予,是反复叮咛言语授命的吗?”“不是,天不会说话,只是用行为与事迹昭示她的意图罢了。”“上天如何用行为与事实昭示自己的意图呢?”“让他主持祭祀,众神都来享用,这就意味着天接受了;让他主持政事,政事都处理得很好,百姓安乐,就是老百姓也接受他了。”
用儒家的概念来说,我们不妨称孟子重构的理想世界是一个“仁义”的政治共同体。其中,民为“天民”,吏为“天吏”,爵为“天爵”,位为“天位”,“禄”为“天禄”,职为“天职”。这一政治共同体里的君民,自觉按照天赋予的要求行动,世界就不会“仁义充塞”。
这一系列概念,成为孟子反思现实政治的思想基点。当时,燕王哙因为尊信“禅让”学说,就让位给相国子之,天下震动。齐宣王想趁火打劫,便派人问孟子:“燕国可以讨伐么?”孟子说:“可以。子哙无权私自让国给别人,子之也不得从燕王哙那里接受燕国。”就此,齐宣王心安理得地出兵讨伐了燕国。
之后有人问孟子:“您劝齐国伐燕了么?”孟子回答,问我燕国可以讨伐么,我回答说可以。他只就这个意思伐燕,是不对的。他若再问谁可以伐燕,我会告诉他“天吏才可以伐之”。这就像如果有人杀人了,问我这种人该杀么,我会说应该。如果再问谁可以杀他,我会说“只有专司刑罚的士师可以杀他”。现在这样一个跟燕国一样不合天道民心的齐国,我怎么会劝他伐燕?
与前论尧舜禅让一样,孟子认为征伐之事,唯“天吏”可以当之。这是以有道伐无道者,以至于太平。至于当时诸侯的征伐,在孟子看来,不过是以暴易暴而已,谁也没有当“天吏”的资格。这大概也是孟子被时王认为“迂阔而远于事情”的原因吧。
(文/成富磊来源:《解放日报》)
新闻推荐
惩戒的边界在哪里?近日,两个地方法规的出台让这些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9月末,《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出台,专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