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经验与传奇性 在晚报征文评审会上的发言
□高建平
晚报这次征文的体裁是纪实散文,属于一种文学体裁。纪实散文讲求真实,所以这样的征文与其他征文的文本是有区别的,它更强调文学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这次征文看下来有这样几个总体感受:第一,所有征文基本做到了切题,紧扣时代社会的变迁。第二,这样的主题征文,对作者而言,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采用对比的形式,新与旧,过去与现在,忆苦思甜等等。我们看到多数作者使用了对比法,导致表现手法比较单一。作者的格局和境界应该摆脱某种单调的表现方式,才能达到拥有丰富内涵和引起广泛共鸣的一种文本。这就需要作者摆脱两种东西:一是对征文的要求进行图解化写作,二是用贴标签的方式达到紧扣主题的写作。这样的写作,很难直达读者心灵。第三,很多作者将现实生活和日常经验混为一谈,划上等号。从日常生活的琐碎着手,忽略了作为文学作者、作家,所看重的那种极端经验。这种极端经验包含英雄性和传奇性,事件无论大小,都充满了这种东西。我理解的英雄性,不是什么英雄人物,是你写出了我们共同经见的生活中别人没看到、更没预想到的与众不同的人事;传奇性,是说我们要避开平铺直叙,当然这涉及书写技术性上的功夫了,事件的大或小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事件的转折,一次转折不够还有再转折,再转折不够还倍转,这是就写作的技术层面而言的,为了这篇文章好看需要有一些技巧在里面。日常经验与传奇性,人性与英雄性不存在鸿沟,并不对立。这是一念之差的问题,再往深处或者宽处想想就可能解决,也就是构思要新、奇、巧。日常经验也包含了很多深层次的内容,如果我们不关注深层次的内容,只关注日常经验,这叫形而下的“小我”;表现日常生活背后深层次的内涵,这是形而上的书写,是“大我”。写作时应该力求超越自己熟悉的领域和日常经验,因为脚步走不到、眼光看不见的地方,文学可以去到。
我个人的评审标准基于以下几点:第一,题材。题材很重要,无论哪个级别的评奖、评审以及征文活动,题材是要占先机的。这次征文来稿的题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衣食住行的变化,一类是家国情怀,内容包括大军南下、巩固政权、进藏援藏以及三线建设等。就这两类来说,家国情怀肯定是大题材,衣食住行类是小题材。如征粮剿匪、进藏援藏、三线建设等,它就比谁家的厨房、桌上饭菜的变化更占先机。第二,生活场景应该有一两个饱满的细节,这样才有形象,读者才能记住。长篇巨制也罢,很多东西读了就忘了,能够记下的,往往是这本书里面一两个精彩的细节。普普通通的事件也可以写出精彩的细节,比如孙犁写《白洋淀》,新婚的丈夫第二天就去部队了,打了几年仗后,背着背包回来的那天敲门,媳妇把门打开的那一瞬间,如果要写的话,感情里的复杂与起伏、喜怒哀乐怨骂等,有很多东西可以写,但孙犁没有这样写,只用了一个细节。媳妇打开门看到是自己的丈夫后,把沾在他肩膀上的一棵草轻轻拈下来,丢在地上,拉开门就进到里屋去了。就这么一个细节,什么感情都出来了。第三,文字要有张力。作为一个作家,不是把事情说清楚就了事,要写出文学性来。
个人的建议是,作者在应征写作前,要预判别人可能使用的写作方式和内容;要评估自已的写作是否在题材、内容上做到了求新。
本报记者刘春梅整理
新闻推荐
现代汽车工业中经常提及一个名词——平台,它强调的是汽车零部件的模块化生产和组装,简言之,就是在用尽量多的通用化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