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工匠 铸就辉煌】“让生产不断快起来”的革新能手
原红卫:通化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铆焊车间电焊工。
工作30年来,他始终扎根一线,通过勤学苦练,习得一身精湛技艺,屡次在各级技能比赛中斩获佳绩。特别是,他善于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立足岗位自主完成了多项重点技改项目,使公司生产能力大幅提高。通化市技术标兵、吉林省首席技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
“老原了不起,不仅焊接技术杠杠滴,脑瓜子还特别活,总能找到我们想不到的新方法。”在通化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提起“革新能手”原红卫,工友们都打心眼里佩服。
由于创新硕果累累,屡屡在生产中创造奇迹,现今48岁的原红卫,在厂里倍受称道,很少有人知道,其实,1989年刚参加工作那阵子,他也曾经“不着调”——
“那时我刚18岁,上班迟到早退、中途离岗是常事,军人出身的父亲找我语重心长地谈了好几次,让我深刻意识到‘混日子’不是啥好事。”原红卫嘿嘿一笑。
此后,原红卫沉下心来,精心打磨焊接基本功,一招一式都力求完美,经过数载勤学苦练,凡是他经手的工件,焊接质量合格率均达到100%。2007年,在全市职工技能大赛上,原红卫力克群雄,脱颖而出,夺得焊工组冠军,成为通化市技术标兵。随后,他又屡屡在省市各类比赛中斩获佳绩,相继获得“吉林省技术能手”“吉林省千名首席技师”等称号。
“我参加比赛不是为了拿名次、得荣誉,而是想借助这些切磋平台不断提高技术,以便更好地促进生产。”说到这儿,原红卫眼中掠过一缕忧伤,神色却十分坚定:“2008年,我父亲因车祸成了植物人,他一直希望我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不想让父亲失望。”
抱着这个极其朴素的想法,原红卫义无反顾走上了创新奉献之路。
众所周知,对于企业而言,效率即效益,因此,如何能让车间的生产快起来,就成了原红卫最上心的事儿。
30吨修井机井架上的升降滑轮座组件,焊接前需先进行逐一对接,可如此一来,焊接操作空间便受到很大限制,直接影响焊接质量,而且生产效率非常低。原红卫反复研究,决定改变不合理的安装程序,先把组件焊接成型,再进行整体对接。说干就干,他立即将该想法付诸实践,果不其然,经他这么一改,焊接时间缩短40%,焊接质量也直线提升。
与之类似,井架上的起升液压缸座,原来在焊接时需要连接到液压缸头上,由吊车吊着焊接,导致操作难度大增,严重制约生产。原红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思来想去,又琢磨出个新办法——先将液压缸座焊接在井架上,然后吊着液压缸插上固定销,再行焊接。通过验证,该方法能节省装配时间约30%,被公司迅速推广到同类产品的焊接生产上。
2007年,原红卫所在公司试点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设备的换装工作,以取代传统手工电弧焊,提高生产效率。但原红卫发现,在焊接捞油车后支架圆管主梁的环缝时,很多同事仍在使用手工电弧焊,原因是气体保护焊成型不好,飞溅大。于是,原红卫找来圆管废料,一次次试焊,不断摸索,最终通过最佳匹配焊接电流和电压,总结出一种气体保护焊的新焊法,既有效减少了焊接变形等问题,又使焊接效率提升了1倍有余。
“我有股子倔脾气,别人越觉得不可能办到的事,我越要去尝试。”原红卫目光炯炯。
副车架和底盘的焊接固定,一直让不少焊工心里“打怵”,因为作业过程中需要长时间保持半蹲姿势,而且在焊接靠近汽车气路管线的卡扣时,一不小心,还容易发生高温烫损管线事故。针对这个别人眼中的老大难问题,原红卫通过积极创新焊接方法,成功减轻焊工劳动强度20%,并最大限度减少了副车架下的焊接量,使烫损现象明显减少。
“我觉得,多动手、勤思考,认真做好每件事,就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而要做到这一点,动力来自对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及负责任和敢担当。”原红卫说。
新闻推荐
田耳周聪田耳具民间色彩,他的唱词也令我记忆犹新。事实上,考察短篇小说中民间“手艺人”的形象谱系,是一个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