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顾盼生姿的村戏

临沂日报 2018-09-28 10:51 大字

正月里,鸟翅带着薄冰,海棠的空枝上挂着月光的碎片。我们村又要唱戏了。

村南有一高台,台前一片空地。每到正月,高台就成了戏台,空地就成了露天剧场。由于是临时演出,戏台都用钢管塔建,台面铺上厚厚的木坂,四周围上厚实的帆布,再装上专用的彩灯、幕帐,一个漂亮结实的舞台就呈现在人们眼前。舞台虽说只有两层楼那么高,但在我幼小的眼睛里,却是那样巍峨壮观。

农人艰辛,植五谷,饲六畜,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低效率地进行重复简单的生产,慢节奏地过着清贫朴素的生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但人生在世,需要一点高于柴米油盐的品相。正月农闲,看戏就成了农人主要的娱乐方式。

那时,一场戏下来,动辄几百元或上千元,连唱几天,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凡是有能力唱戏的村庄,都是相对富裕的。唱戏的消息一经落实,村民马上怀着骄傲的心情给外村的亲戚朋友捎口信,请他们来看戏玩耍。即使客人拎几根油条、拿几个馍馍上门,主人也会热情相迎,安排丰盛的午饭,然后扛着板凳去看戏。有时,客人一住就是好几天,拉拉家常,说说闲话,尤其热心当个牵红线的月老。一来二去,就把李家的姑娘说给了张家的儿子,成就一对好姻缘。在某种意义上,看戏成了一次集会,把亲情友情和淳朴的民俗民风纽结得更加牢固。家里人来人往,人情暖暖。

戏开演之前要响铃两遍。第一遍响是提醒大家戏马上要开演,也提醒演员以及音响师做好准备。第二遍铃响,幕帐徐徐拉开,好戏开始了。街道上车水马龙,男女老幼急匆匆往戏台下赶。戏台下更是热闹,卖瓜子、卖冰糖葫芦、炸油条、卖玩具的小生意人,吆喝声嘈杂而凌乱。村戏一般是两开厢,下午一场,晚上一场。白天吵杂声多,人们的心不在戏上,大多是来凑热闹。有经验的老戏迷都愿意晚上看戏,一是安静,二是增加了美丽的布景和灯光,演员看上去更加美丽。

村里唱的第一出戏是河南曲剧《小老包出世》,讲宋代清官包拯从出生到走上仕途,为民伸冤、为民请命的故事。几天下来连续唱,相当于电视连续剧。这一看,人们就爱上了戏;这一看,就上瘾了。戏一连唱了十天,剧团转了台口,可乡亲们还想看。过了几天,又把这个剧团请回来继续唱,唱到演员没了熟戏,没办法,只好每天上午临时排戏,下午晚上接着唱。

唱戏时间一长,演出的剧种和剧目就越来越多。最受欢迎的剧种有河南豫剧、河南曲剧、老调、乱弹、丝弦等,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的代表剧目。比如《麻风女》《穆桂英挂帅》《铡西宫》《陈三两》等,多是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看戏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饭后的谈资,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看戏越多,乡亲们的品位越高。他们聚在一起闲聊,多是舞台上的历史趣闻、朝廷大事、忠肝义胆、英雄侠义,包拯如何铡的陈世美,穆桂英如何挂的帅,白素贞如何水漫金山。看戏给了他们做人的标准和行为准则,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都有一种是非的标准和衡量。

夜幕来临,舞台的幕帐紧紧拉着,里面传来胡琴或扬琴的声音,那是奏乐师在练手。台下人头攒动,黑压压一大片,说话的,吃东西的,喊人的,想事情的,还有人不知什么原因又要出去的。戏台棚顶上吊一盏大汽灯,整个台下亮如白昼。有些调皮的孩子不安分,喜欢趴在戏台边子上看戏。戏台最前边坐着一片人,后边站着一圈人,再后边自行车架上、石头上、树上、半坡上,也总有一些人,眼光会越过前边人的脑袋,居高临下地看戏。寒冷在膝盖里冬眠,却没人舍得离开,只是不断把身上的衣服裹了又裹。一会有人向外挤,可能是上厕所;一会有人往前挤,都愿意离戏台更近一点。挤来挤去,就挤出了矛盾。你踩了我的脚,我撞了你的背,骂人打架的事也偶有发生。为了能坐在前边看戏,就需要占座。戏台前永远有很多长板凳,一排一排的,也不见什么人守着。

锣鼓铿锵,丝竹悠扬,一个打扮漂亮的女子出场了。戏剧人物全要画描装扮,小旦一般都是粉红的脸,弯弯的眉,红红的唇。公主要头戴珠冠,肩有霞披,身着绫罗绸锻。若是丫寰,也头戴鲜花,衣衫鲜亮。小生也好看,粉面大眼,长衫高冠,手拿一把折扇。花睑怒目圆睁,血红大嘴,高靴,八字步,一出声就带着喉音,粗犷豪迈。脸谱是有讲究的,穿着官袍又是白脸的往住是奸臣,红睑的自然是忠良了。还有青衣、老旦、老生等角色,各有各的特点。武将背后插着小旗子,护心镜明亮闪烁。生末净旦丑的舞台,演绎着离合悲欢。有些人只看到小姐的美艳、公子的多情,经历过风霜雪雨的人,就会看出戏中的复杂人生,看着看着,就泪水涟涟。

正月里唱戏,村委会出钱,生产队出粮,演员的吃住百姓自愿承担,类似下乡干部的“派饭”。开戏前一天,孩子们就早早在大队部等着,等着剧团的车来,争着抢着往自己家里带演员。有一年,我们家的北屋刚盖,曾住过一对新婚的男女演员。女的面白如玉,男的帅气英俊。半夜散了戏,听着大门声响,就知道是他们回来了。又听到他们轻声说话,加餐,然后入眠。一切都安静了,只有月亮挂在中天。

对于小孩子来说,最神秘的是后台。戏还没开演,我们总会掀开帆布的一角,偷偷向里观看。后台生着一个炉子,但显然还是冷。有些演员画好了妆,身上还披着自己的大袄,端着一杯热水焐手。舞台上,他们必须衣着单薄,这样才能身段婀娜,否则腰粗腿慢,看上去不美。花脸、小姐、丫鬟、公子、员外、皇帝、大臣,前台他们等级分明,上下有别,后台则和谐地待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一点也不见外。我们纳闷,怎么皇帝还会给丫鬟献殷勤呢?也许他们原本是一家人吧?唱戏的演员很多都是亲戚、恋人,在外一漂泊就是一年半年,不是亲人也成了亲人,相互照顾起来方便。

人们对待演员的感情很复杂,有新鲜,有歧视,又有敬畏感。唱戏时,村里娇养的小孩就会有大人抱着,去找演员给打个大花脸,这叫“开脸”。据说开过脸的孩子好养活,会顺顺利利长大成人。开过脸,大人会诚心诚意送上一些微博的报酬,三元五元都成,全看个人心意。除了唱大戏,村里还会请几个唱功好的演员去给土地爷唱小戏,就唱一折,人看戏,神也要看戏。

剧情在人们心中发酵弥散,直到生活各个空间。有人陷进戏里出不来,比如村里一个小媳妇,看戏迷了心,迷到跟着剧团走了,丢下丈夫孩子。村里风言风语,说什么的都有。丈夫花了很长时间才把媳妇找回来。媳妇寻死觅活,丈夫好言相劝。又是给媳妇买衣服,又是在家里洗衣做饭。后来,小媳妇终于不闹着唱戏了,开始好好过日子。现在,她早已当了奶奶,每天抱着小孙子在超市门前玩,当年的冲动早成了笑谈。戏毕竟是戏,只能看看,不能当真的去演。

随着生活的好转,电视、网络、手机的普及,戏曲被人们冷淡起来。村里最后一场戏演得很尴尬,演员在台上卖力地唱,台下只有五个老头在认真地听。风呼呼地刮着,戏台前寂寥而悲凉。从那以后,我们村就再也不唱戏了。如同犁耧锄耙、织机纺车、石磨石碾一样,这些散发着深厚浓郁的农耕文化风味的风物,已渐渐走出了人们的视野。

生活永远比戏更精彩。

?王新芳

新闻推荐

筑牢治安防控“压舱石”打造基层基础工作升级版 ——河口公安分局不断推动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完善升级

"class="group1"target="_blank">本报记者陈莎莎通讯员张景霞解朋龙去年以来,河口公安分局紧紧围绕“三个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