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声声,国学经典入梦来
——评“丫丫的国学之旅”系列儿童小说
□赵银芳
“当街边的梧桐树打开泛着绿光的遮阳伞,当城市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了一口巨大的蒸锅”,在这样的暑假里,小女孩丫丫随家人一起逃到了山清水秀的乡下。“咦,哪里来的歌声?”一只红衣将军模样的蟋蟀从梧桐树上跳将下来,把丫丫带到了《诗经》的世界。
多么有趣的故事呀!这是在学国学么?不,这是在读穿越小说。除了蟋蟀还有谁呀?还有胡须爷爷,虫虫园丁,他们分别是《诗经》《论语》《庄子》的精魂,带着传播知识的神圣使命而来,却又生动、活泼,最重要的是交谈的语调,绝不像妈妈那样激动和高亢,而是温和的哟!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通常认为,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如何跟少男少女们讲爱情,从来就是一个难题。作者做到了,并成功解读了孔子的评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那个时代有什么样的礼乐制度?什么是“温柔敦厚”?《诗经》为什么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如何影响了国人的审美?这些都是多么宏大的命题呀,可“丫丫的国学之旅”系列儿童小说的作者四两拨千斤,在古往今来诗词名篇的吟诵声里,在蟋蟀的雀跃舞姿间,在美丽的夏日傍晚,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诗经》《论语》《庄子》是相通的,孔子要求他的学生都要学习《诗经》为代表的诗歌。因为诗歌可以激发想象力,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结交朋友,可以抒发感情,“不学诗”,简直“无以言”。
“孔子的一生,不仅仅在追求远大的政治理想,也在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孔子的安贫乐道,是指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对幸福生活有永不破灭的憧憬,可不是对贫困的赞美和热爱”。春秋时期是什么样子的?孔子如何度过少年时代?孔子是怎么做老师的?什么是“恕”?什么是孝顺?在胡须爷爷博大的胸怀里,丫丫学会了透过世间的表象去看问题的本质,变得目标清晰又坚定执着,不但越来越明白事理,还理解了妈妈拼命帮其报辅导班,望女成凤的苦心。作者在塑造丫丫这个人物形象时,是出于“一个热爱《论语》、经常和孔子对话的人,心胸会变得开阔,一个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人,内心肯定是丰富的、豁达的”这样一个目的在里面的。
人一边要积极进取,一边要放慢脚步,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做一个内心丰盈,不急功近利、从容不迫的人。将《论语》和《庄子》对读,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意义。
《庄子》里的鲲鹏展翅高飞,实现了自己的逍遥游,小鸟不能理解大鹏的快乐,对其进行冷嘲热讽。孩子们,如果你是这只大鹏,你会怀疑自己对快乐的理解和追求么?庄子和好友惠子相遇在桥上,关于水中游鱼是否快乐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穿着蓝衣的小人儿虫虫园丁陪着丫丫看了一场好戏,轻松地学会了于对立中寻找统一,辩证地看问题。学习哪种乐器对自己有利?该听妈妈的,还是听从内心的呼唤?答案在丫丫和蓝衣小精灵对“有用和无用”问题的探讨中一目了然。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死亡?这是一个成人都不太明白的问题,在这套书中,作者借虫虫园丁的口娓娓道来,告诉孩子尊重生命来去的规律。
我在校园里学了十年的中国语言文学,毕业后就职于国家图书馆,在国家大书库中浸润了八年,钻研传统文化是我的专业要求,而如何将传统文化深入浅出地阐释出来、展示出来,则是我们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者的本职工作。但我常常为此苦恼和困惑,因为这是个大难题。我曾经为给女儿教《三字经》而翻遍市场上现有的读本,但几乎没有满意的。不是故事解读太僵硬,不适合给孩子讲,就是绘画反映不了内容,形同虚设。我也曾经给一个中学生讲刘禹锡的名篇《陋室铭》,当我和这孩子沟通顺畅地讲解完毕,她也倒背如流了,我以为我任务完成了。她突然问我:“你有没有觉得刘禹锡太不上进了,住在那么简陋的房子里还那么高兴。”我这才意识到,我是失败的,因为我没有帮助她成功理解作者本人以及文章的核心要义,让她发自内心对文章有认同感。
“每个人从会思考开始,心里就会出现一片等待耕耘的土地。有人用心浇灌,让这片土地繁花锦绣、鸟语花香,也有人任由心灵的土地荒芜”,我觉得作者下功夫建造了自己的心灵花园,并努力探索出了一种生动的阐释方式,来滋兰树蕙,将花园里的花香散溢出来,成功实现了知识转化,输送给孩子们,用国学帮她们建造心灵花园。愿每个孩子的身边都有一个和蔼可亲的胡须爷爷,一个调皮活泼的虫虫园丁,尤其是还要有蹦蹦跳跳、会唱歌的小蟋蟀相伴,让他们帮国学走下神坛,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走进孩子甜甜的梦乡。
(“丫丫的国学之旅”系列儿童小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明霞著,子衿绘)
新闻推荐
交警近期查获四名“酒司机” 四人各被罚1000元记12分,暂扣驾照6个月
本报讯近日,长清交警在酒驾整治行动中查获四名酒司机,四人均达到酒驾标准,分别被罚款1000元,记12分,暂扣驾照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