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精神文明建设大家谈 公共资源不宜 简单“一刀切” 郭宝贝

延安日报 2018-08-13 16:11 大字

近期,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出台一则规定:14岁以下儿童谢绝入馆,此举引来众议。图书馆给出的解释是,该馆主要服务于教学科研,未配置少儿读物,且由于少儿入馆跑动喧闹,相关投诉意见急剧增加,故出台上述规定。实际上,公共图书馆将孩童“拒之门外”早已不是新鲜事。(8月7日中国网)

图书馆是一种公共资源,自然也存在着公共规则。孩子太吵,完全可以按照公共场所规范的要求,不管是由工作人员进行提醒,还是要求监护人进行管教,抑或是提醒、管教无效而劝离,都无可厚非。但是,直接按照年龄划分来个“一刀切”,未免有些简单粗暴。

图书馆无疑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开阔视野的最佳场所。来图书馆阅读的儿童或是由家长陪同,或是具有一定独立能力的大孩子,在学校里都接受过文明礼貌、遵守秩序等方面的教育,即便可能一时天性使然而喧闹跑动,未顾忌到他人,也大多会在工作人员的提醒下自觉遵守规则,不服从管教的毕竟是少数。

文明的养成,素质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孩子而言,这就是一个不断吸收、不断感知、不断反馈的过程。图书馆撞见“熊孩子”,由工作人员或家长给予正面的教育引导,让孩子把书本上模糊的公共规则概念与现实相对照,引导孩子去观察他人的行为,想必孩子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如果只因少数不听管教的“熊孩子”,就剥夺了这个群体的权益,不能不说违背了图书馆开放的初衷。

当然,这个过程也许是长期的,除了家长和学校的正面教育和言传身教以外,可能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其他公众奉献出更多的努力、耐心和容忍度。不管是图书馆,还是其他公共资源,懂得遵守规则的人越多,公共秩序就更容易维护,大家的公共利益就更容易得到保障。从这个角度来说,帮助孩子学会遵守社会规则,我们也能更好地享受自身的权益。反之,如果大家都把教育的责任拒之门外,简单地把皮球踢给学校和社会,那么,文明只会离我们渐行渐远。

新闻推荐

扒一扒相亲的囧事

记者范桢小伙相亲约在网红火锅店,因排队等位时间过长,他就带着姑娘去逛街,结果姑娘一路买买买,他就自觉买单……近日,微博上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