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农民王金清和他黄河边的“水上救援队”

池州日报 2017-06-28 01:00 大字

王金清是内蒙古包头黄河岸边一名普通的农民,从17岁时第一次下水救人,他就再也没有停下来,至今已救出180多条生命。每年黄河开河、封河时,他披星带月、风雨无阻地义务巡堤、帮人救人。2013年4月,王金清将黄河边附近的6位村民组织起来,成立了内蒙古首支黄河水上民间救援队——“王三黄河水上救援队”。从此,一群朴实的农民,在黄河岸边竖起了一面生命的安全屏障。2016年6月,“王三黄河水上救援队”荣登“中国好人榜”。

在内蒙古包头,提起王金清没几个人知道,但一说在黄河边开鱼馆、在黄河上救人的王三儿,方圆几十里知名度却非常高。

王金清家住在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万水泉镇画匠营子村黄河岸边,因为小名“王三儿”,所以人们都尊称他为“三哥”。

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身体壮实,43岁的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老一些。但就是这个貌不惊人的汉子,26年从黄河水中救了180多条生命,成为黄河岸边名副其实的“生命卫士”。他婉拒一切酬谢,从没向被救者及其家属要过一分钱。“救人的三孩儿”“黄河岸边的生命守望者”……都是老百姓对他多年来见义勇为行为的褒扬。

每年8月中旬,王金清在210国道附近开的“王三鱼馆”生意都会很火爆。可能是由于长期在水边生活的缘故,王金清的听力、视力都特别好。多年来,王金清在河岸边做生意的同时,总是时刻注意着来自水面异样的声音,观察岸上和黄河大桥上偶尔出现的孤单身影。他说:“我现在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游客,哪些是来跳水寻死的。”只要一有险情,他就马上行动。

2016年8月初的一天,清晨6点,一辆途经包头黄河大桥的轿车在躲避一辆三轮车时,不慎撞断护栏坠桥,车身陷入桥下一处泥潭。几分钟时间,一多半车体就被淹没。危急时刻,王金清和两名黄河救援队的队友赶来,将车里受伤的4人全部救出。

从17岁第一次偶然救人至今,26年过去了,王金清始终坚守在黄河边,救起了180多条人命。

“救人是很危险的,救人的时候你会想什么?”记者问。

“甚也来不及想,真地要想那么多再去救,人早淹没了。”王金清简短地说。

王金清就是为救人而生的!他说,寻找需要守护和救援的生命已成了他生命里的一种习惯,只要在黄河岸边,他就会坚持做守护者。

然而,救人是危险的,用黄河边农民的话说,这儿的黄河“没底儿”,河道冲刷得极不规则,前一步还是仅没脚腕的浅滩,再往前走一步人就没影了,河水流速快、泥沙大、暗流多、旋涡多,无论是在水中,还是在船上,救人都有很大的风险。王金清就有被一个轻生女孩儿拖入水中的经历。

“救人的时候一定要逆水救,船停在人的下游,船头要朝着人,因为船尾朝着人,人就有被螺旋桨打到的危险……还有就是下水的时候,千万不能让对方扯住你,那就太危险了,两人会一起沉下去。一定要瞅准机会从后面揪住对方的头发或抓住对方的衣服……”在救人过程中,往往情况紧急,来不及掏出身上的贵重物品,王金清掉了不知多少手机到黄河里,补手机卡和晒钱是经常的事。人救得多了,王金清也总结出一些经验。有一次,王金清救一个跳水的抑郁症患者,偏巧对方没有头发,费了老大劲才扯住衣服救上来,事后王金清做了一个长杆子,末端是个钩子,这样很远就能钩住落水者的衣服,后来这个工具还真立下大功。

“三孩儿从小命苦,长大了就总想着帮助别人,回报社会!”村支书刘凤霞介绍说。每年黄河开河、封河时,王金清都披星戴月、风雨无阻地巡堤,到如今王金清已义务巡堤20多年。

村民王挨锁介绍说,王金清从小家里穷,兄妹7个,母亲死得早,有时王金清冬天连鞋都穿不上,全家人吃面就用筷子沾点盐,后来全村的救济金都给了王金清家。长大后王金清总想着回报社会,现在王金清的大哥、二哥、二姐、妹妹都在他的鱼馆里,村里哪家有困难了王金清都帮,有的就直接收留在自己家的鱼馆里打工。一些大学生生活困难,寒暑假时就被王金清聘请在鱼馆里打零工。

王金清救的人中,有的是失足落水,有的是轻生跳河,还有的是因为游泳时体力不支。救人于危难,在给予他人幸福的同时,王金清也幸福着,这也正是他这么多年坚持的原因。

新闻推荐

“僵尸车”占车位不能听之任之

■卓尚坤据《西江都市报》报道,停放在大中路交通银行附近人行道的两辆“僵尸车”,其中一辆电动车的零部件已被掏空,且已经停放很长一段时间,而类似的情况在一些小巷内更加常见。如今不仅是街头巷尾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