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扁担老爹”付庭和“担”起5个孤苦孩子的幸福人生五世同堂传佳话

池州日报 2017-06-22 04:00 大字

现已耄耋之年的付庭和是重庆市酉阳县有名的大善人。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除了和妻子一起养大自家的5个孩子,更抚养过5个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这些孩子在他们家最短的5年,最长的达18年之久。他用一副黄杨木的宽扁担,用宽实的肩膀,挑起了一大家子的生活。2017年5月,付庭和荣登“中国好人榜”。

2017年5月13日,记者来到“扁担老爹”付庭和家。为人豁达乐观的付庭和已经81岁高龄。但他眼不花,耳不聋,走起路来噔噔有力,说起话更满脸是笑。老人一边忙活,一边回忆起他和妻子几十年来义务收养5名孩子的苦与乐。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953年,付庭和在父母的安排下,按当地“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与比他年长3岁的女娃龙桂云成了亲。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付庭和夫妻却以“大方”出了名。那时,夫妻俩经常会从牙缝里挤出些许粮食,为逃荒要饭的送上一小升包谷子;从油纸包里拿出些许零钱为需要救助的人解燃眉之急。他们伉俪情深,辛勤劳作,不仅建起了新房,还将自家5个子女和亲戚邻居家的5个孩子养育成人。

他们收养的第一个孩子叫庄桂花。1964年,曾为龙桂云接生的江湖游医庄中喜家发生变故。妻子因病去世后,三天两头不在家的庄中喜无法照料孩子,留下12岁的庄永富和未满周岁的庄桂花兄妹俩整日灰头土脸,饱一顿饿一顿。已接济庄家多时的付庭和夫妇见状后心生怜悯,可爱的小桂花一直浮现在他们的脑海。

“如果没人照料,桂花肯定活不过来。是不是多辛苦一下你?”付庭和试探着妻子。

“我们少吃一口就能救一条命,你多挑一担就养活一个人!”龙桂云这样回答丈夫。

第二天,龙桂云就将庄桂花接到了家里,照管得无微不至。

付庭和、龙桂云义务抚养的第二个孩子叫付建平。她是付庭和堂侄付竹魁的孩子。那是1980年,付建平才1岁半,母亲难产去世。孩子9岁时,父亲不堪生活重压,服毒自杀。从此,她没了双亲。

面对如此情景,付庭和夫妇再次主动接收了这个孤苦无依的孩子,并送她读书上学,直到她长到18岁外出务工,并结婚生子。

付庭和义务抚养的第三个孩子叫龙么,是付庭和的妻子龙桂云弟弟的女儿。1983年,刚满1岁的龙幺失去了妈妈。弟媳去世前,紧握龙桂云的手,希望姐姐能将龙幺养大成人。

此时,夫妻俩已经生了付冬梅、付军魁、付群梅、付素梅、付小娅5个儿女,加上庄桂花及龙幺,家中一共9口人,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直到1986年,龙幺6岁,才被父亲和继母接回家。

付庭和、龙桂云抚养过的最后两个孩子名叫付兴华和付秋华。他们是付庭和的堂孙付宗智的孩子。1986年冬季,付宗智为办烤烟上山挖煤,妻子嫌他家穷,谎称去孩子外婆家走亲戚,从此杳无音信。为了养活孩子,付宗智不得不外出务工。临走前付宗智敲开了两位花甲老人的家门。看着付宗智祈求的眼神,夫妻俩欣然点头同意。这样两个孩子一直在付庭和家长大成人。

此后,付宗智患脑梗塞偏瘫,夫妻俩与儿子付军魁、儿媳张建云同样对其无微不至地加以关照,直到5年前付宗智病逝。

“家是养起来的,活是干出来的!”面对自家5个孩子和别家的5个孩子,付庭和总是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煮好猪食再上坡劳动,然后再回家吃早饭。为了维持家计,从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付庭和总是用一副黄杨木的宽扁担,加上两副棕绳,用宽实的肩膀将当地所产的酒、桐油、生漆挑到兴隆、酉阳、龙潭、酉酬,用双脚丈量着生活的距离。而龙桂云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都要点上桐油灯,拿出针线包,用细密的针脚缝缝补补。特别是她用一块块碎花布缝制成的两件百衲衣、一双千层底,从冬梅穿到桂花,再到群梅、素梅、小娅、建平、龙幺,最后到秋华、兴华。

如今,付庭和自己的几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收养的5个孩子也都有了各自家庭。但收养的孩子们也始终忘不了付庭和、龙桂云两位老人的养育之恩。看到孩子们长大成人,成家立业,过上幸福的生活,一家人五世同堂,付庭和夫妇心里比蜜还甜。

(来源:中国文明网)

新闻推荐

荞麦记 汪兴旺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城南城北如铺雪,原野家家种荞麦。”荞麦,自古就是重要的粮食和救荒作物之一。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片面地追求“食不厌精”,作为粗粮的荞麦不被重视。近些年,随着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