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私享单车

都市女报 2017-04-28 00:00 大字

婧然如此

做爱做的事,爱想爱的人。

李婧,跨界自由撰稿人。曾为某大型国企人力主管,后为写作辞职。现在创业并发起“100个城市生活的人”集体写作计划。豆瓣@mumudancing,微信公众号@鹿之角(id:mumudancing)。

在资本大潮的汹涌裹挟下,共享单车也轰轰烈烈地进入了杭州市萧山区。

二月底我刚来时,在萧山见到“小黄车”、“摩拜”还是罕事。某个周末去下沙大学城,看到大学生们各个神采飞扬地在校园的道路上骑着“小黄车”,三五成群,好不风光。没过几天,我所住的小区楼下、上班去的公司附近,甚至郊野田边,处处都可见单车,黄的白的蓝的齐齐上阵,整个萧山都被单车包围了。

习惯步行去上班的我也下载了几个APP,有黄车时骑黄车,有白车时骑白车,节省了路上不少时间。往常几公里远的路程可能打个的,现在都用单车解决了,锻炼身体又经济,是一件好事。

不过我要说说我在萧山看到的奇怪事情。有一天早晨,我去菜场附近吃完早餐,看到路边有五六辆“小黄车”,心中大喜。“今天有车可以骑呢,还不用费力找!”我高兴地走向车子,习惯掏出手机“扫一扫”,对准二维码。扫了半天,没扫出来。仔细一看,二维码被划得模糊不清了。我想输入车牌号开锁,再一看,车牌号也没了。一个一个看过去,这一片区的五六辆单车都遭遇了“灭码之灾”,二维码和车牌号都被刮得伤痕累累,有的甚至连牌号都被摘下来了,变成了一辆光秃秃的单车,令人惋惜。

无独有偶,我将遭遇讲给朋友听,朋友也遇到了很奇怪的事。有一晚她将用好的单车锁好停在路边,想去下咖啡店出来再骑。出来后单车还在原地,没想到被人上了长长的链条锁,一看是有意不让人骑走,一定要“享用”这辆车。朋友气急了,说现在的人怎么这么坏,明明是“共享单车”,各个都变成私的了!

放眼望去,我们在媒体上看到关于单车受损的报道可不少。被卸了零件的、被戳针的、被扛回家的……单车这样人为地受到损害,真让人想不明白:为什么?

此时我不禁想起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写的——“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其实抱有这种态度的并不只是乡下人,就是所谓城里人,何尝不是如此。扫清自己门前雪的还算是了不起的有公德的人,普通人家把垃圾在门口的街道上一倒,就完事了。”

关于中国人对公私的态度,费孝通论道:“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小到两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尘灰堆积,满院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拔拔清楚,更难以插足的自然是厕所。没有一家愿意去管‘闲事\’,谁看不惯,谁就得白服侍人,半声谢意都得不到。于是像格兰亨姆的公律,坏钱驱逐好钱一般,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

费老写的是上个世纪早期的事了,写的是乡下,也批判了城里。其实过了近百年,我们对公私的概念到现在都不清。共享单车说起来是“共享”,但多少人都觉得这是“公家”的东西吧。只要是公共的,能占则占。公的资源那么大、那么多,想想有几千万辆单车呢,少我这一辆又算什么?于是有人堂而皇之地将公占为私用,而且如我所遇的情况,一占不是一辆,是一群人占一群车。都说“法不责众”,做坏事的人多了,效仿的人看在眼里也觉得无甚损失,照做无妨。那公共利益被损害是迟早的事。因为没有人知道“公共”具体指的是谁,损人利己到底伤害了谁。

面对这种情况,我觉得呼吁公民提高素质是必要的,但说起来又像一句废话。很多人,只有自己利益被损害时才觉得提高别的公民的素质有必要。但如果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反而增益,未必觉得需要管公共的事。——还好社会上有这样一种人出现,叫“单车猎人”,专门举报损害共享单车的人和事,为公共事业行侠仗义。但做好事的志愿者毕竟少,要人人自觉有公益心谈何容易。

我觉得实用一点的办法呢,是加强共享单车的防盗防损系统。电子监控?听起来不是不可能。不过回头想想也挺可笑,租金一元的单车上装了摄像头为防止被人偷。你看,还真有不少人占一元租金的便宜。

新闻推荐

媒体:避免校园贷悲剧不能仅靠银监会

大学生小周凭“裸条”向一家网贷平台借了钱,随后,不停向其他网贷平台借钱还债,5000元借款半年间滚成26万余元。网贷平台向小周的亲友、同学发送了她的裸照。小周被迫中断学业,随父母逃到外地躲避...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私享单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