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视软弱,相信尊严——读梁晓声《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
□张光恒
复杂多变的人性,历来是文学家、思想家们表现的主题。早在民国时代,鲁迅就曾入木三分地揭露国人的劣根性与自私性,直至到了现代,著名作家梁晓声,仍然把展示国人的人性作为写作己任。如深度解剖当代中国人文化心理和国民性的纪实录《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2017年1月现代出版社出版),即如此。
梁晓声是知青文学的领军人物,行文走笔间,浸满了对那个时代苦难的崇高赞美。时光流逝,时至今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情也因改革开放而日新月异,人性发展已经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在此前提下,梁晓声一如既往,运用冷峻与智慧之笔,以达到渗及骨髓的透视深度,披露人性中的软弱与灰色,并希望人们由此获得改变与进步,拥抱光辉的未来。而整体上,这部书包括了“论中国特色之存在主义”、“你想成为吸血鬼吗”、语说“寒门”与“贵子”、“广告扶贫”等几个章节,对人性的伪装进行层层剥笋,让人读后简直冷汗淋淋,甚至连连呼痛。
作者在书中,深刻地揭露了仇官仇富者的不正常心态。如在“当怀才不遇者遭遇暴发户”一文中,作者描写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同学,说他“渐渐地便将收集他的种种劣迹,当成了自己的一件很重要、很主要、很正经的事。收集自然是为了宣扬,宣扬自然是为了搞臭对方。”而当对方真正倒霉入狱后,这同学因失掉“对手”,忽然蔫了。直到又重新遇到了一位曾经在自己手下工作的人员升上局长宝座,他才斗志昂扬,重新精神抖擞起来,继续做他的本行“生意”。这种人性中不平衡心理,灰暗而卑微,在大众里广有人在。
在书中,作者对当代中国的文化与文化名人的状况,给出了自己中肯的观察与评述,一语中的,又入木三分。如对蔡元培、鲁迅、胡适、郭沫若等文化名人的解析:说蔡元培是一位“士”……全国不分政治派别,“万流景仰”;而郭沫若是“左”,他的“左”起初出于自我证明,后来是出于趋利避害的“明智”;而胡适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继往开来的一位启蒙大师,至于后期的错误行为,是源自于他“书生式”的天真。梁晓声还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和巴金的交往,说“他给我留下的印象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慈祥。他那一种虔诚的忏悔意识和要求自己以后说真话的原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些对文化人物的评价虽然是一家之言,但细思,仍不乏道理。
这本书又是一部充满人文理性的社会观察实录。对于社会上道德尴尬与坍塌、影视文化乱象、职业角色错位、青年人的出路问题、文化不自信等问题,作者都以冷峻而智慧的文字予以解说,可谓一针见血,却又深慰人心。如在《中国影视那些事》一章里,梁晓声回顾了他所亲历的、起始于1980年的中国影视业发展史,对中国影视业在新时期的跌宕起伏给出了自己的分析与反省,足见一个文化老人对中国影视业的重视与本能觉察、监督。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从事创作起,梁晓声至今仍选择在稿纸上用笔认真书写,很少使用电脑写作,他认为“用电脑敲字是快,但会影响思维”,这表现了梁晓声是一位真正充满人文情怀的作家。与此同时,他不古板守旧,GDP、转基因、收视率等热门社会话题都会被他诉诸笔下,并不乏真知灼见。台湾作家龙应台对此书评价说: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矫正社会恶疾和唤醒民众的使命,包括基本概念的重建。在这一点上,作家梁晓声是令人尊敬的,这个评价,无疑是中肯而又切中题旨的。
新闻推荐
【本报讯】4月14日至17日4天内,城关区佛慈大街连续发生两起小学生横穿马路被撞伤的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后,兰州市交通秩序大整治行动督导组和指挥部办公室要求教育部门、交警部门再次深入学校开展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