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小白”变行家里手
| ||
“不好意思,刚刚换班结束。”14日下午4时30分,见到钟志强时,他如是解释。浓眉大眼,微微发福的他显得很朴实。谈及采访,他笑着说自己没什么特别,“都是为了做好岗位工作。”
扎根一线 不断提升自己
42岁的钟志强就职于来宾华锡冶炼有限公司综合分厂。20多年来,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走出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1996年,钟志强技校毕业后进入来宾华锡冶炼有限公司综合分厂,成为萃取岗位上的一名员工。那时,由于专业知识的底子较薄,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认真学习铟冶炼专业书籍,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工作时,脏、苦、累的活也总是抢着干,有不懂的地方就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学习前辈的工作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思路。
在一次次生产现场工作中,钟志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迅速得到提升,逐步成为萃取工序生产技术骨干。
2007年钟志强函授冶金工程专科毕业,并在次年取得技师证;2010年他函授冶金工程专升本业余毕业;2014年,他通过考核,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协会颁发铟湿法冶炼高级技师荣誉称号,成为来冶铟湿法冶炼高级技师第一人。
深入钻研 攻克技术难关
2014年7月,萃取工序产品班有3批铟产品锡元素超标,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不仅产品质量不达标,还会影响当月生产任务的完成。
难题当道,身为工序长的钟志强焦急不已。“绝不能向困难屈服。”他迅速冷静下来,理智分析后立即向分厂领导汇报并提出解决办法:铟电解是可溶性阳极电解,周期为15天,出槽与挂槽按周期分别熔铸,在处理锡元素超标的铟产品时安排单独挂槽处理,才能避免大规模锡元素污染。断开被污染的6个电解槽与其他电解槽的影响,并对这几个槽进行标识。
分厂结合实际,立即组织技术员、产品铸锭操作工、产品工序长召开技术攻关会,通过了这一解决方案。于是,每天钟志强不时跑到湿法工序萃取岗位电解槽旁看这瞧那,然后又跑到产品班询左问右,回来后埋头做分析对比。在钟志强的不懈努力下,历时3个月,锡元素超标的难题被成功解决。
“那时有职工问我:‘钟师傅你天天往现场跑,累不累啊。\’”他说,“看到通过一道道电解,锡的去除率为90%以上,再累也值得。”
积极创新 推进技术改革
2011年,钟志强发现,多年来,铟萃取置换工序每年因置换不完全囤积了大量的残锌。由于处理繁琐一直堆存,从2007年到2011年,公司铟置换工序的残锌堆存近百吨。如何高效利用残锌置换铟金属成了铟置换生产的又一难题。
如何解决?钟志强的大脑又开始运转起来,积极组织技术骨干开展高效利用残锌置换铟金属的研究。
经过反复试验,钟志强成功设计出残锌处理装置,通过该装置化学反应置换海绵铟,再通过重熔残锌的方式提取出铟,以此解决了残锌堆积问题。据了解,该技术不仅提高了铟的萃取,也降低了生产成本。直至目前,这一技术仍被继续采用。
2014年年底,钟志强被调到挥发窑岗位。虽不适应新的岗位,但凭着干一行爱一行的劲头,他重燃学习热情,提升自己的岗位专业和业务能力,很快成能为一个专业人才。据悉,在此岗位上,钟志强为企业增效一百多万元。
列数钟志强的成绩:2004他参与研制的《提高萃取率》项目被评为华锡集团青工“五小”优秀成果奖;2007参加的QC《铟碱渣除杂方法的研究》评为全国优秀质量小组;2008年参加QC《提高反铁水利用率》评为全国优秀质量小组和有色金属工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2011年负责公关的《加强残锌反应与收集装置》《增加氯化锌工序15立方事故槽》《阳极泥三级回收综合利用》项目,评为华锡集团五小成果一、二、三等奖。
“这些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比我厉害的人多了,我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罢了。”对于诸多荣誉,他淡淡一笑说。爱岗敬业,立足本职,勤奋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争做一个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企业员工,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工匠精神”。■晚刊记者 陆娜 张国锋
新闻推荐
那是我第九次看见他,他头顶毡帽,穿着厚棉褂子,上衣是深蓝的,裤子是灰色的,整体着装类似上世纪60年代的风格。当时,我在城郊一家面铺打工,之所以叫面铺,是因为面馆老板到处做生意,居无定所,所以简单搭了个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