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悬解终期千岁后

齐鲁晚报 2017-03-17 06:12 大字
从左至右:梁漱溟、马一浮、熊十力□肖复兴

如今,我们的学界和文坛没有这样“悬解终期千岁后”的争论,只有甜蜜蜜的评论,我们便当然也就没有熊十力和梁漱溟、马一浮这样的大师。

熊十力是当代大儒,当年,他曾在梁启超主编的《庸言》杂志上发表文章,批判佛教思想。当时,梁漱溟两次自杀,舍身求法,一心向佛,笃信非常,岂容熊十力对佛教如此亵渎?便发表长文《究元决疑论》,指名道姓痛斥熊十力愚昧无知,词语尖利,如火击石。战火挑起来了,学界一时大哗,熊梁二位,都是大家,各自拥有的学问和文字,都是各自的利器,不知会出现什么情况。

谁知,没有出现一些人们料想的战火。熊十力认真读完梁漱溟的文章之后,并没有动肝火,相反觉得梁漱溟骂得并非没有道理,开始认真钻研佛教,但道理究竟在何处,他一时尚未闹清。于是,他修书一封给梁漱溟,希望有机会得一晤面细谈请教。梁漱溟很快回信,欣然同意。两人这一年便在梁漱溟借居的广济寺会面,相谈甚欢,相见恨晚,一语相通,惺惺相惜。

从此,两人建立了长达半世纪之久的友谊,传为令人钦佩而羡慕的佳话。后来,梁漱溟遭受批判,熊十力多次站出来为梁漱溟说话,显示出一介书生的肝胆相照的勇气。而梁漱溟在熊十力最为落寞、学术界毫无地位可言的晚年,不仅写出《读熊著各书书后》,并且摘录《熊著选粹》,极力张扬熊说,以示后学,显示出高山流水知音相和之情和患难与共的友情。

马一浮是当代另一位大儒,熊十力和他的交往,也很有意思。马一浮是有名的清高之士,孤守西子湖畔,唯有和梅妻鹤子、朗月清风相伴,凡人不见。熊十力托熟人引见,依然不果。但是,学问的吸引,惺惺相惜,渴望相见之情愈发强烈,想不出更好的法子,熊十力便径自将自己的《新唯识论》寄给马一浮,希望以彼此相重的学问开路,从而叩开马一浮的西子之门。谁知,数十日过去,泥牛入海,依然是潮打空门寂寞回。

熊十力正失望的时候,忽然自家屋门被叩响,他推门一看,竟是马一浮。马一浮正是读完他的《新唯识论》后,对他刮目相看,同梁漱溟一样,和他相见恨晚、相谈甚欢。彼此对于学问的共同追求,是搭建在心与心之间最后的桥梁,再遥远的距离,也就缩短了。从此,两人结下莫逆之交。后来,《新唯识论》一书便是马一浮题签作序出版的。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两人平等相处,决非一人是另一人的影子。更何况都是各持一方学问的大家,性情中人,自尊和自傲之间,矛盾和摩擦总在所难免。

抗战时期,马一浮在四川乐山乌龙寺办复性书院,请熊十力主讲宋明理学。熊十力作了开讲词并备好讲义,没想到和马一浮在一些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学问家各自的学问,都是视之为生命的,楚河汉界,各不相让。争论之下,各执一词,坚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居然闹得不可开交,一时竟无法共事,不欢而散。这是谁也没有料想到的结局、谁也不想看到的结局,同时,又是无法避免的结局。

可贵的是,事后,两人没有意气用事,而是都冷静下来,和好如初。不同的见解,乃至激烈的争论,对于上一代的学问家来说,不会影响彼此的友情,相反,常是友情能够保鲜和恒久的另一种营养剂。

1953年,熊十力70岁生日时,马一浮特写下一首七律,回顾了他们几十年的友谊:“孤山萧寺忆清玄,云卧林栖各暮年。悬解终期千岁后,生朝长占一春先。天机自发高文在,权教还依世谛传。刹海花光应似旧,可能重泛圣湖船。”在这首诗中,马一浮还在说当年争论的事情呢,而且,不止是一次争论,而是一直都没有和解,一直都在各自心里坚持,和解是要“悬解终期千岁后”。但是,这样的争论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友情,这首诗中传达出马一浮对熊十力的友情,让熊十力非常感动。熊十力很珍视马一浮的这首诗,一直到晚年依然背诵得很熟。

文化大家之所以被称之为大家,在于他们各有各自的学问,也在于他们各有各自的性格。按研究这些大儒的学者分析,就性格而言,熊十力和马一浮相比,一个“简狂”,一个“儒雅”;熊十力和梁漱溟相比,一个有似于《论语》中所说的“狂”,一个则如《论语》中所说的“狷”。只有学问的不同,没有门户之见;文人不相轻,重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学问,相反却可以寻求“求己之学”、相互渗透的志趣。性格的不同,不是有你没我,而是可以获得“和而不同”、互补相容、相互裨益的效果。那包容的胸怀,令人景仰。

如今,我们的学界和文坛没有这样“悬解终期千岁后”的争论,只有甜蜜蜜的评论,我们便当然也就没有熊十力和梁漱溟、马一浮这样的大师。

(本文作者为著名作家)

新闻推荐

超载货车 正要下缓坡 刹车突然失灵……连撞3车,致10人受伤 事发城关区九州

紧急救援被困司机消防破拆西部商报记者魏晓倩供图事故现场一片狼藉被撞车辆面目全非西部商报记者郭秀睿供图(记者郭秀睿魏晓倩实习生顾智)撞车、撞树、撞路灯杆、撞广告牌……3月16日下午,一辆满载...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悬解终期千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