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绿色通道的卫士 ——记达州市中心医院急救中心
[摘要]——记达州市中心医院急救中心
患者康复后赠送的锦旗劳累了一天的急诊科医生在吃泡面观察生命体征与时间赛跑,抢救患者荣誉墙一角紧急抢救达州市中心医院急救中心(急诊科),是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一级学科,也是四川省急诊医学专委会、急诊医师协会、灾难医学委员会常委单位和国家急诊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科医师培训基地。现有专业技术人员65名,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护师7名,硕士研究生1名,中级技术人员16名。
急救中心以“院前急救—院内急救—EICU—专科危急重症的救治”的原则建立起一条快捷、有效、准确的“生命绿色通道”。以创伤、中毒、急危重症救治为主专业,拥有各种高级救护车9辆。急诊科内设预检分诊区,设有急诊内、外科诊区、抢救室、急诊监护室(EICU)、清创手术室、洗胃室;抢救监护病床2张,EICU3张、观察病床24张,临时输液座椅10张。科内配有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心肺复苏仪、血糖和血酮监测仪、心电图机、血液灌流机等一大批先进急救监护设备和常规设备。
急救中心致力于急诊医学的快速发展,注重急诊医学的理念及其现代化模式,为广大伤病员提供精湛的技术、一流的服务,努力把急诊科建成川东北急诊、急救的医、教、研中心。
院前急救:为生命与死神赛跑
院前120急救对于突发疾病或者遭遇意外创伤的病人来说,至关重要。能不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在最短的时间内给病人做出最恰当的处理,关系着伤病员的预后。
“为给病人赢取宝贵的治疗时间,120急救车配备了先进的抢救设备,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高效的工作模式,有着一支经验丰富的急救队伍。”达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郑涛告诉记者,“医院现有9辆急救车,24小时待命,接到急救任务后5分钟之内即可出车,每辆车上都配备有专职医生、护士以及护工。”
在院前120急救车上,记者看到,抢救设备齐全,如车载呼吸机、心脏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电动吸痰器、血糖仪等,急救药物多达20多种。“这样,我们的医护人员在接到病人后就能第一时间在车上立即开展抢救工作,如进行输液、止血包扎固定和气管插管、除颤等心肺复苏的高级生命支持。”郑涛说。
院前急救,是在为患者的生命与死神赛跑,而急诊科的医务人员时常面临着各种复杂的急救环境,这需要急救队伍实战经验丰富、应急应变能力强、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
去年3月的一个深夜,达城某建筑工地,一位建筑工人不慎从塔吊上摔落。院前120急救接到求救电话后,迅速赶往现场。深夜的建筑工地一片漆黑,地面坑坑洼洼,到处是石块、铁钉。“病人的伤情是最重要的。”急救人员拿着急救包、除颤器、担架,不顾个人安危,踩着碎石块,一路小跑赶到伤者身边,紧急检查后,将伤者用担架抬上急救车。急救医务人员的迅速果断,为伤者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间。
先进的抢救设备,经验丰富的抢救团队,使该院院前急救120能够较好地完成急性中毒、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心梗、重要脏器衰竭等各种濒死和急危重病人的现场救护和转运途中的救护。据了解,该院院前急救120平均每年出车6000余次,成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不可或缺的“救命神”。
院内急诊:开启生命绿色通道
到急诊科的患者大多病情危急,可谓生死时速。如何确保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力的救治?达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以“院前急救—院内急救—EICU—专科危急重症的救治”的原则,建立了一条快捷、有效、准确的“生命绿色通道”。
“时间就是生命”,不仅体现在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的无缝链接上,同样体现在院内急诊的流程设置管理上。挂号、检查、检验、抢救等一条龙服务,各个环节流畅衔接,院内急诊力争为患者节约每一分钟的救命时间。
精湛的医技是抢救病人生命的根本保证。达州市中心医院始终将急救医疗质量放在首位,建立了24小时值班机制,在急诊部配备有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心肺复苏仪、血糖和血酮监测仪、心电图机、血液灌流机等国内外先进医疗设备,急救水平在川东北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没有心跳了,病人危险!快!立即抢救!”今年3月12日,一位60多岁的老大娘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达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患者称皮肤瘙痒,难以忍受。急诊科医务人员将老大娘安排到病床上休息,正准备作进一步检查时,老大娘突然休克,心脏骤停,大小便失禁,情况十分危急。病情就是命令,医务人员顾不上患者大小便失禁带来的臭味,迅速启动紧急抢救程序,在经过6次电除颤后,病人终于苏醒。
医务人员与病人沟通后了解到,该病人对头孢等抗菌药物过敏,当天因感冒,病人自行服用了头孢类药物,不久就感到全身瘙痒难忍,抓得遍身是伤也不解决问题,只好到达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就诊,谁知竟发生了如此危险的后果。
通过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奋力抢救,一条鲜活的生命再次从死神手中夺回,急救医务人员的脸上不约而同露出了疲惫的微笑。
急诊科人的痛和爱
“最怕遇到酒疯子。”达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护理组长张琼从头天下午5点开始值班,直到第二天上午10点才有机会歇一会儿吃点早餐,她一边往嘴里扒拉着方便面,一边对记者说,“累点苦点没什么,有时候碰到酒疯子,还要挨打,这才真让人委屈。”
“2015年的‘五一\’节期间,护师小夏和尤医生就被打了。”张琼说,那天深夜,一位醉酒过度的病人被同伴送到急诊科,“那几个同伴一看也是醉醺醺的,走进诊室就骂骂咧咧的,一会儿说医生动作慢了,一会儿说护士声音不够温柔。尤医生刚说了一句‘这里是医院,请安静\’,一位男子一拳就打在他面部,小夏准备劝架,也被打了。后来警察赶到现场,才将场面控制下来,将几位滋事者带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医务人员还强忍着心里的委屈,继续为病人救治。”
都说护士是“白衣天使”,急诊科人却是“绿衣天使”。委屈自己忍受,看待病人仍然是温暖的心。
2016年的一天,该科接到一位“三无病人”,全身肮脏,散发出恶臭,生活不能自理。医护人员不仅要对其医疗救治,同时还对其进行生活上的照顾。吃饭、喝水、穿衣、洗澡……特别是副主任护师王克琼,主动从家里拿来衣物、食物给病人,并亲自为其洗头、擦洗身子,尽心护理。
“视病人如家人。”这不但是急诊科的口号,也是急诊科人行动的真实写照。
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达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人,一群24小时坚守在救死扶伤第一线的“绿衣天使”,是达州人民生命绿色通道的坚强卫士!
□文/图 王标 本报记者 罗天志 刘河林
新闻推荐
优质,教育有了更高更明确标准——两会代表委员和专家热议政府工作报告教育关键词“优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办好公平优质教育”的总体要求。从以往的“质量”,到今年的“优质”,报告里文字表述的细微变化引起教育界的高度关注。这种变化释放出什么信号?如何理解“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