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姑娘——茵。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从望江一个小山村考入安大。文西楼是我的怀想之地。进门右拐的第一间教室是我当年上晚自习常去的场所,也是一位女生上晚自习常去的场所。
怀远,我这个望江人的全部印象就是石榴,还有石榴花般的姑娘——茵。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从望江一个小山村考入安大。文西楼是我的怀想之地。进门右拐的第一间教室是我当年上晚自习常去的场所,也是一位女生上晚自习常去的场所。差不多每个晚自习我都在她前后坐下。她,高高的个条,披肩的乌发,红扑扑面庞,散发着青春的气息与芳香,好像盛开的石榴花。
那年秋季,安大文栋楼南面的小山坡上野菊花开得好烂漫,那个黄昏我随手采了一朵野菊花赶往文西楼,她已来过,书包在,人不在。书已打开,我将刚采撷的野菊花与抄写的诗《野菊花》放在她书上。
茵欣赏着花与诗,问:“谁送的?”旁边另一位女生用手指了指我。她回过头笑着对我说:“谢谢!”
第二年夏,石榴花正艳。我在惯坐的课桌看书。粉红的纤手上,两支石榴花夹着一张卡片,出现在我的视线,挡住了书页,卡片上碳素墨水钢笔写着杜牧的《山石榴》,字体正楷清秀:
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
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
粉红纤手,如火石榴,无数次地出现在我的梦中与脑海中!这是我保留的茵留给我的唯一手写真迹。
2016年,金秋十月,安徽文学大讲堂暨安徽地方文学刊物主编联席会议在怀远召开。
怀远是夏兴之地,夏启王故里。禹“新婚三日而别,三过家门而不入”典故千古流传。
中央饭店会场播放五河民歌《摘石榴》,其优美的词曲与望江民歌《摘黄瓜》有着惊人的相像。优美的情歌旋律是没有边界的,她是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通行的语言。
200多位作家、编辑聚集一堂,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征文表彰,又有经验交流;既有《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省作协副主席潘小平的精彩演讲,又有怀远花鼓戏闪亮登场;既参观了蚌埠市博物馆,又在石榴园体验采摘石榴。
细雨蒙蒙中的涂山石榴园,亦是一道雅致的风景;亲自采摘石榴,别有一番情趣。园中石榴个大、味美、品种多,令人流连忘返。一群群、一队队花色雨伞在园中游动,好一幅美丽的山水画。美女才女的欢声笑语格外动听悦耳。
涂山远眺,我浮想联翩——望江与怀远的渊源:
怀远人,现任望江县人民政府县长霍辉同志,对我即将到其家乡开会,非常自豪地向我介绍起大禹治水、大会诸侯、夏启王故里、常遇春故里、石榴之乡、花鼓戏之乡等历史典故、历史名人、著名物产与文化。
涂山,圣神之山,4000年前大禹在此大会诸侯;2000年前石榴从西域传入在此开始栽种;今天我第一次踏上神奇的土地,茵,你在哪里?你可知晓我的到来?30年时光是否洗掉了你年轻时的记忆?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时光隧道回到从前的那段快乐时光 !
夜幕笼罩涂山,秋雨越下越大,陡增几分惆怅!
望江陆洪非纪念馆的一副对联闪过我的脑际:
望江城上望江水,怀远山头怀远人。
新闻推荐
□女报记者范开云实习生李江燕她们坚守在平凡的岗位,默默付出,看似普通,却做了很多别人做不到的事儿。她们的爱心、耐心、恒心,滋润着每一个出行的人,公交线路就像一个城市的脉络,女驾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