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底”横店》 火遍朋友圈 宋方金:98% “鲜肉”不敬业
宋方金
据新京报报道 日前,一则标题为《编剧宋方金“卧底”横店带回一线实录:表演,一个正在被毁掉的行当》的文章火遍朋友圈。文章内容涉及到行业内众年轻演员“滥用替身”“天价片酬”等现象,字里行间都透着宋方金对不负责任的表演行业的悲哀与叹息,也再次刷新外界对影视剧制作、表演的认知底线。同时“小鲜肉群体不敬业”的话题再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在采访中宋方金更是十分坚定的告诉记者:“目前的年轻演员98%都是这样,你一定要这样写,我会为我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任。”
这几年,宋方金与几位编剧一直致力于揭露行业乱象。宋方金说,“其他职能部门的人多和行业利益连接较深,比如导演、制片人虽然愤怒但也只有做出妥协,“编剧再不站出来的话,就等于万马齐喑。”
前期筹备 投资方只认流量明星
如今制作发行方、播出平台最关心是由哪几位演员阵容来担当此剧主演,不管该演员是否合适这个角色,只要当红、知名、有话题热度就可行。甚至部分投资方只认当红流量演员,其他一概不论。
如今影视剧充斥着大量的网络文学作品,质量差的文学含量低的原始文本很少能有时间打磨,因为剧本创作周期得靠演员档期决定。比如现在3月份,A明星表示5月有档期,那编剧就必须在2个月内写出剧本。剧本创作就没有按照客观生产规律来,草率写作,经不起考量。
表演新体系 表情包表演
由于进组多数情况下没有剧本,演员到了现场不知道要拍什么;就算有剧本也懒于研究,所以如今拍摄现场基本没有“讲戏”这一说法。不背词、不搭戏,怎么演呢?——进行表情包录制:这种表演指的是演员只拍面部戏,各种角度、各种表情、需要变化环境时要不对着天拍,要不对着大树,要不对着墙,喜怒哀乐、把面部戏拍完后,剩下的交给替身。
全新影视剧类型 替身大戏
从文替到武替,甚至是啼笑皆非的“饭替”“摔替”,给A设置好5、6个替身演员来一条龙表演。甚至有过这样的真实案例:有一场戏拍的是大全景,拍戏的三十多个人全部是替身,一点都不夸张,绝对真实,如今观众看到的很多都是这般惊天地泣鬼神的“替身大戏”。
导演认真导戏? 40集15天就能拍完!
原来拍摄现场“导演反复讲戏”现在少见。拍一部30到40集的剧,过去怎么着都需要半年,但明星主演给剧组档期有限,现在可以利用技术与替身用15天时间就拍完。所以拍摄原则以“求快”为主,拍不好想再来一遍的演员基本没有了,现场全是“过过过”的声音。
明星艺德低下 老演员很痛苦
普遍存在演员艺德低下的情况,不研究怎么塑造角色,只研究如何塑造自己。例如某资深老演员动情地和某明星A对戏,老演员每次都情绪到位能哭出来,可无奈A就是记不住词也背不出来,一遍遍NG,最后老演员实在是哭不出来了。像这样认真对待表演的演员,若每次得到的只是对方无心配合、对搭档创作的不尊重,该有多失望啊。到了这些不负责任的剧组,很多好演员最终也被逼无奈,被逼变成了为了赚钱而赚钱,无创作空间可言。
更不用说“演员”这个身份对于现在很多艺人来说完全名不符实,他们就是明星,在拍摄期间比谁的房车高级,谁的助理、保镖多,直升机在空中接来接去赶通告,为起码的表演却一点苦都吃不得,惹毛了大不了就不拍了。
遥想当年唐国强为自己被贴上“奶油小生”的称号痛哭了一场,“奶油”是好的,“小生”也是好的,但唐国强认为这四个字远远不能概括自己的表演。而现在呢,真正思考演技的演员太少了。
后期制作 “飙戏”的事留给配音演员
很多演员不背词、不研究戏,拍了半天就做个表情,其他留给配音演员“飚戏”,目前的年轻演员98%都是这样。
没有同期声、没有实景拍摄、没有演员到场,所有的设置布景、移花接木就交给后期制作,换景、抠图、合成、特效代替了本来实拍达到的效果,本末倒置。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一些好演员有时间演戏,制片方却不让演,因为TA演几万块一天,替身只要几百块钱,能省钱糊弄过去就好。
后期如今成“万能”,有些演员不会为演戏补课,却相当重视镜头里美不美。前期表演缺陷、甚至颜值缺陷都由后期来矫正,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这么多“滤镜”影视剧。
播出反响 买假收视率、水军……恶性循环
整个行业都在为造假者打工,现在很多演员都很关心制片方会不会买收视率。目前播出的很多电视剧,就算是质量经不起考验的,也经常破收视纪录、点击率,造成一派繁荣的景象。再不行就再买水军、买粉丝来追捧,整个流程形成一个闭合式的链条,恶性循环。
谈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宋方金表示:“最终的办法还是治理影视生态环境,把假收视率、假数据、假票房打下去,回归到正常的创作生态里面去,当有一个正常竞争生态的时候,正常的创作就会回归,那么替身这种现象就会消失。我这几年一直在说这个行业的相关事情,而且我去年还专门出了一本书叫做《给青年编剧的信》,当时信是从编剧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而且去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业协会也发表过声明来抨击这个收视率造假等相关的情况,也有郭靖宇导演、刘江导演等都出来说过这些事。”
新闻推荐
【记者关注】“和政好人”的故事马占林在维护灭火器材。王艳菊在照顾老人。本组图片均由本报通讯员李斌摄本报记者朱宇鲲近日,和政县表彰了19名来自农村和普通一线的“和政好人”。他们过着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