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关注】“和政好人”的故事
【记者关注】“和政好人”的故事
马占林在维护灭火器材。
王艳菊在照顾老人。
本组图片均由本报通讯员李斌摄
本报记者 朱宇鲲
近日,和政县表彰了19名来自农村和普通一线的“和政好人”。他们过着普通人的平凡日子,在生活中践行助人为乐、扶危济困、孝老爱亲、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释放正能量,感染着身边的人们。当他们接过证书和奖金时,脸上露出了腼腆的笑容……
2月27日,记者走近几位“和政好人”,聆听了他们普通而又感人的故事。
回报乡亲们的“好闺女”陈梅珍
一场春雪过后,临夏南阳山麓冰雪渐融,沿着蜿蜒的水泥路面,绕过一道山梁,陈梅珍开办的华丰庄园养殖场就在山脚下的陈集乡上王家村。
记者赶到时,陈梅珍正在组织乡亲们开会,研究今春种植紫丁香、薰衣草、紫金花等观赏花木的事宜。
“我姐正在开会,我去给你说一声。”说话的人叫左香香,今年42岁,是王家村村民,4年前,陈梅珍的华丰庄园养殖场办起来后,左香香家里的10亩土地流转给了养殖场,每年有3500元的土地流转费。她也在养殖场打工,每个月有2300元的固定收入。
“陈梅珍是你姐姐?”记者随口问道。
“是啊,也不是。她待我们亲如姐妹,我们就叫她姐姐。”左香香调皮地告诉记者。
在上王家村村民眼中,陈梅珍是村里走出去的“好闺女”。2013年3月,在县城做农资生意多年的陈梅珍回到娘家,从乡亲们手中流转了420亩土地,办起了华丰庄园牛羊鸡养殖场。那些流转了土地的村民,被她招到养殖场打工,在家门口挣起了“工资”。
在华丰庄园养殖基地,现有肉蛋兼用型鸡2万多只,陶赛特、小尾寒羊等良种羊1500多只,100多头西门塔尔肉牛,养殖场常年有130人打工,每人日均收入80多元。
“上王家村是我的娘家,我不图别的回报,只想着能给家乡提供帮助,让乡亲们早点富起来。”陈梅珍说。
早在2008年,为了帮助“娘家人”脱贫,陈梅珍从渭源县订购了价值4万多元的20多吨洋芋良种,送到上王家村给乡亲们免费发放,她还出资组织村里45户群众,赴渭源县参观考察洋芋种植技术。2016年春季,陈梅珍又调运2吨洋芋和油菜良种、化肥等扶贫物资,发放给上王家村贫困群众……
陈梅珍说,经过4年多的辛勤付出,以养殖基地为依托的循环生态农业发展初具规模。她主要是想通过发展实体经济,带动娘家的乡亲们增强自身脱贫的“造血机能”。
守护大山16年的护林员马占林
“大王叫我来巡山,我到林间转一转……”中午时分,记者从和政县城出发驱车25公里到达大黑沟林场时,马占林和他的队友们巡山归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巡山的日子是枯燥的,偶尔吼几声,放松一下。”见到马占林时,他们一行4人扛着灭火铁扫帚、铁锨回到生活区。
按照轮流做饭的约定,当天轮到马占林下厨,拉开冰箱门一看,肉菜已经吃完了,仅剩一堆啤特果。
“来,吃一个,这是山间采摘的。”马占林拿出啤特果让给记者。
当天的午餐是馒头稀饭就咸菜,由于山路上积雪还未消融,骑摩托车下山买菜比较危险,因此他们就凑合了一顿。
今年44岁的马占林出生在和政县陈家集乡王录山村,16年前,新婚不久的他被安排到和政县大黑沟林场任护林员。这期间,和他一起工作过的同事们,走的走,来的来,他成了待在林场最久的员工。
“整个林场约有2万亩,有5条巡山路线,每一条路线步行来回至少要5个小时……”说起整个林场,马占林如数家珍,“每年10月1日至次年5月31日为防火期,责任很大啊!”因此,巡山是马占林和同事们每天要做的功课。16年来,他与青山为伴,守护着“绿色长城”。
16年间,马占林走遍了这里的沟壑山岭,并利用闲暇时间给附近村民和游客宣传防火知识。他和同事们多次汇报雷击、突发火情,使林区从未发生过森林火险。
由于长年处于高寒潮湿的生活环境,马占林患有风湿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但他凭借对大山最朴实、真挚的感情,始终坚守在一线,从未向上级单位提出过任何要求。
林场工人一般两周才能回一趟家,16年来,马占林总觉得亏欠家人的太多。
“我特别想和‘掌柜的\’天天在一起。可是他工作特殊,无论多么艰苦,我都支持他的工作!”妻子马麦热燕朴实的话语道出理解的心声。
“我觉得父亲在工作岗位上的默默坚守和付出,是对事业的一种责任和担当,他在我心中永远是最伟大的父亲!”儿子马进才说。
孝老敬亲的好儿媳王艳菊
每天6时左右起床,做完家务,开始喂牛、喂羊、喂鸡,干完这些活,把早饭端给公公和残疾的大伯后,她又去下地干活……这是和政县马家堡镇脖项村农家妇女王艳菊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19年前,王艳菊结婚时,丈夫家里有6口人,上有公公婆婆和残疾的大伯,下有未成家的小叔子,一家人靠种田维持生活,没有其他收入。
王艳菊对待小叔子就像自己的亲弟弟一样,给丈夫做衣服、做鞋时,小叔子也有同样的一份,直到小叔子结婚成家。
2010年7月,正是夏收的季节,婆婆心脏病突然加重,丈夫外出打工,她用人力车将婆婆拉到集镇上,再转车去临夏州医院看病治疗。在婆婆住院的半个月里,她既要照看婆婆,又要抽时间赶回家做饭蒸馍馍。婆婆出院回家后,她一趟趟跑卫生室、医院买药,精心照顾,直到2011年婆婆过世。
2013年公公因高血压导致脑梗塞住院,经抢救命是保住了,可人却瘫痪了。刚开始,公公不愿意让儿媳给他喂饭,让残疾的大伯喂,大伯笨手笨脚,常惹公公不高兴,王艳菊也不放心,就给公公做思想工作,慢慢地公公也就接受了。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公公终于可以拄着拐杖下地了。
如今,王艳菊最牵心的是残疾的大伯,他先天性聋哑,有时下暴雨时也不知道回家,一遇上这样的情况,王艳菊就冒着风雨到处找,生怕老人遇到危险。
“这样的好儿媳是个宝啊。”在公公的眼中,王艳菊就像是自己的亲生闺女。
“我是普通农民,没什么文化,靠的是辛勤劳动。我的愿望是全家人都平平安安,和和睦睦。谁都有父母,谁都有老的那一天,我也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现在我得做出榜样来,等我老了儿女才会孝敬我。”王艳菊告诉记者。
新闻推荐
“一老一小”,是最需要呵护的两类人。在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民法总则草案中,民政部门和村居委会的监护职责成为一大亮点。然而,从家庭监护走向社会监护,还要迈过哪些坎儿?“空巢”失能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