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如此评出的“大师”谁能信服?

泰安日报 2017-03-09 11:31 大字
 

□马文庆

针对日前受到关注的一些社会组织开展如“中国某某大师”评选活动,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7日对新华社记者表示,社会组织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应当遵守有关规定,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开展针对会员的评比表彰、不得出现“中国”“国际”等字样。(新华社)

应该说,为鼓励干事创业,由单位(组织)出面,就某一方面对集体或者个人进行评先树优,这是理所当然的。但遗憾的是,如今在不少地方和领域,这种表彰评定走歪变味,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

不信?现实中不少文艺人士的名片上,常常有一连串头衔:陶瓷大师、艺术大师、国际文化名人、工艺大师等,让人搞不清楚真假。近年来,艺术市场火热发展,催生了很多类型的艺术大师评选,由于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导致五花八门的大师出现在人们眼前。就在去年7月,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审活动中,91人获得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荣誉称号。

大师本是崇高尊贵、极具分量的称号。大师并非过江之鲫,不可能批量出现。一说到艺术大师,很多人会想到齐白石、黄宾虹,他们的造诣令人肃然起敬。动不动就对某人冠之以“大师”,并贴上“中国”“国际”等标签,这样一下子产生如此多的“大师”都名副其实吗?可信度有多高?如果修为、业绩和影响力不够,戴上此荣誉桂冠岂不脸红?事实上,后来监管部门的叫停,也让这批大师变得尤为尴尬。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授予荣誉是严肃认真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水分。评先树优必须不偏不倚、实事求是,体现出客观公正和规范权威。“大师”等称号评定更应该慎之又慎,更不能成为“山寨社团”牟不当之利和某些人沽名钓誉的手段。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对此的积极鲜明表态值得肯定。

但是,消除“大师”评比乱象还需要不断完善监管方式,强化执法手段,通过抽查审计、群众举报等手段加强对社会组织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监管,发现违法违规问题及时进行调查处理,重点查处在举办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中乱评比、乱收费等行为。否则,某些人利欲熏心很难自省自律。任由不合理合法、失去良好生态的尴尬评比事件一再发生,让越来越多的公众失去信任感,必将对各行各业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造成戕害。

新闻推荐

你会给手机安全充电吗?

3月4日早上,河南一所高校的女生宿舍发生一起手机爆炸事故。正在睡觉的学生突然闻到一股糊味,大家正在找原因时,正在充电的一个手机“嘭”一声爆炸了。历下消防大队官兵介绍,手机充电时发生爆炸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