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要从“试药人”源头扼住数据造假

北部湾晨报 2016-12-21 00:00 大字

我们知道,在一种新药进入许可和生产审批前,会有几个关键环节,即基础试验、动物试验、人体临床试验。作为新药上市前的最后一关,临床试验至关重要。不过,最近有媒体报道,全国大约有万试药者,其中很多是职业试药人,多数又涉及数据造假。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相关数据,因临床试验数据不真实、不完整等问题,国家食药监总局不予批准的、药企自查申请撤回的药品注册申请高达个,占要求自查核查的个药物临床试验总数的%。若扣除个免临床项目,这个比例则高达%。可以说,%的数字相当触目惊心,因为它们一旦能够通过最后审批环节,将意味着直接打入市场和消费者面对面,个中风险不言而喻。

如果造假的源头在试药人,那么遏制造假的关卡,应该在药企、医院。按理说,它们有足够的动力反对造假。按照《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中的规定,药企属于“申办人”,医院方面则派出“研究者”,如果数据不准确,就意味着被打回重做,谁又想做“无用功”?秘诀正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传统管理办法的影响,我国的新药审批通常是“严进宽出”,即只要获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最终绝大多数都能获得许可证书。这意味着,数据的准确与否,其实可以让位于时间的优先性。

按照既定流程,如果临床资料齐全,药企可以在3个月内将材料报到药品审评中心,5个月后可以通过生产审批。问题又回来了——想要更快做完临床试验的前提,是要加快缩短招募试药人的流程。尽管试药回报巨大,但试药人并非那么好招募。从普通人变成试药“小白鼠”,需要一定的心理转变过程,因此试药者很多都是老手,他们并没有普通人的顾虑,反而觉得多多益善。

有观点认为,职业试药者花样繁多、防不胜防,作为“研究者”的院方无能为力。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如果试药数据的准确性被重度强调,很多造假者第一时间就能被体检筛选出。从《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看,并没有对“申办者”“研究者”提出具体的责任追究方法。虽然规范提出“监察员”这样的监督角色,但这个“监察员”也由药企所设,并不能起到真实的监督作用。因此,如果临床试验到审批许可是“严进宽出”,而没有人为数据造假承担责任,那么数据造假就有相当多的理由存续下去。 (扶青)

新闻推荐

管好小摊贩对于食品安全意义重大

新闻回放: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印发了加强食药监系统法治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鼓励和支持地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参与制修订有关食品药品监管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指导推动地方加快完成食品生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