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网络互助“叫板”传统保险

北部湾晨报 2016-11-01 00:00 大字

“预存9元,最高可获30万元保障!”近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的各大网络互助平台纷纷打出类似广告语,承诺消费者在缴纳3-9元成为平台会员后,即可获得10万-50万元不等额度的大病“保险”。

连日来记者调查发现,在网络互助平台参与人数、互助金额、平台数量、受助人数等不断增长的同时,对于该平台的监管目前并不完善。

网络互助“叫板”传统保险

所谓网络互助,就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为会员搭建的共担风险平台。以自愿为前提加入,健康时缴纳几元钱为第一笔预存费用,从而来帮助他人,反之,自己患病时也将得到别人的回馈与帮助。

与传统商业保险相比,网络互助平台多以支付成本低、保障金额大作为“吸粉”的宣传语。以“水滴互助”为例,用户支付9元成为会员,180天观察期之后,能够享受相应的赔付权利,最高赔付金额30万元,该金额由平台的用户平摊,单人单次分摊不超过3元。

据了解,“水滴互助”的这笔初始预存费用并不足以让用户持续享受保障,当多次赔付扣款后,账户余额不足时,用户需要充值续费。由于发病的概率不同,最终每个群体实际产生的费用是不同的。以中青年抗癌计划为例,经精算师计算,预计每个用户一年需分摊的总费用在150元左右。

尽管当平台会员出现事故的概率升高,要维持会员资格所付出的金额也随之增加,但参与网络互助平台项目的消费者仍络绎不绝。“水滴互助”官网数据显示,会员已经超过137万。

网络互助是非营利性产物

在业内人士看来,网络互助平台与传统保险行业存在着本质差别:“网络互助是带有公益性质的非营利性质的产物,而保险行业则是以营利为目的,其次补偿的时间顺序不同,网络互助是在事故发生后,根据受助者的需要,在会员群体里进行资金募集,而商业保险则是在事故发生点,通过精算采取先付费方式。”“水滴互助”创办者沈鹏曾表示,为了区别于传统商业保险公司,该平台决不在保费上赚钱,公司发展初期,所有成本开支由融资支撑,而未来的盈利来源则是增值服务。

市民王女士就是被互助平台所吸引从而成为会员,随后,她发现平台内每日更新的会员数据都在大幅增加,而入群的会员却没有数据上显示的那么多。“网络互助是个好东西,但它不是众筹,也不是保险,虽然看上去很美好,但到底能不能信任是个问题。”王女士说,一年时间里投入不到200元,虽然进入后平台会对会员身份、健康状况和患病情况进行调查,但她对显示出来的信息究竟是否真实存有疑虑,“这一年的时间我也没被帮助过,所以究竟是不是能相信也无从考究。”

除了市民的担忧外,网络互助平台也对用户的可信度有所担忧。虽然互助平台会对会员患病情况等采取第三方保险评估公司进行评估和调查,以减少会员骗保的行为,但风险仍然存在。

监管政策尚不完善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曾发布风险提示称,互助计划的经营主体不具备保险经营资质,部分经营主体的持续经营能力和财务稳定状况存在隐患,消费者可能面临资金安全难以保证、承诺保障无法兑现、个人隐私泄露、纠纷争议难以解决等风险。

这种类似众筹也有点类似保险的网络互助方式,在国内尚属新鲜事物。事实上,网络互助实为相互保险,是当今世界保险市场的主要保险形式之一。根据国际相互合作保险组织联盟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全球相互保险收入1.3万亿美元,占全球保险市场总份额的27.1%,覆盖9.2亿人。

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表示,由于长期以来的政策空白,相互保险在国内发展较为缓慢。2015年1月,保监会对外发布《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被外界认为是释放相互保险正式扩容的信号。根据试行办法,一般相互保险组织初始运营资金不得低于1亿元,由发起会员负责筹集初始运营资金,而一般发起会员数不低于500个,专业性、区域性相互保险组织一般发起会员数不得低于100个,初始运营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就政策指向而言,相互保险是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的补充,以低收入人群和特定人群为主。”(中国新闻网)

新闻推荐

拆违法建筑 保护水源区

(记者梁文辉通讯员赖普君)10月28日,钦北区长田街道办联合区政府办、区城监大队、维稳大队等多部门,依法对钦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南北二级公路沿线北面的违法建筑和城北社区麻芎村违法养鸭场实施强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