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大数据如何走进你我的生活?

商洛日报 2016-11-21 00:00 大字

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 张辛欣

你的生活是由什么连接,一段段日子,还是一个个朋友?未来,沟通你我的还有一个个数据。随着科技进步与应用,大数据产业正走出“深闺”,为生活带来“质”的变化。

在17日于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的2016全球大数据应用研究论坛上,全球大数据行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等就大数据如何落地、服务社会生活展开探讨。 

“枯燥”数据“动”起来,生活多点“科幻味儿”

看上去很“枯燥”的大数据,却给生活添了不少滋味。快到家时,客厅空调自动开启,调节舒适温度;冰箱推荐个性化菜谱,并提前从超市预定所需菜品。

这不是科幻电影场景。记者17日在青岛大数据体验中心看到,这样以大数据应用为基础的智能化场景,将遍布衣、食、住、行各方面。

在大数据帮助下,异地专家可对病情进行实时分析和精确诊断;晃晃智能手环,街道两侧商铺信息全部展现,购物变得更加轻松。“随着大数据应用普及,这样的智能生活将随处可见。”体验中心一名工作人员说。

中关村大数据联盟秘书长赵国栋说,未来生活可被解读成一个个数据,基于数据的预测和分析,将为人们提供更优化的解决方案,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青岛慧与软件全球大数据应用研究及产业示范基地解决方案中心副总经理刘凤永说,未来大数据就像水、电和天然气等一样,是重要的基本资源,所有企业和个人都要和大数据关联。

梦想不易变现实,产业应用面临多重考验

与会专家认为,挖掘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加工使之成为有价值资源,并在具体行业中得到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人们常说,合力办大事,数据也一样。要让大数据发挥作用,首先要把孤立的数据整合起来。“目前数据分散在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手中,是隔离的、不共享的,就像在一个个孤岛上。”刘凤永说,数据的分析和加工处理技术并不是难题,现在亟待解决的是如何整合大数据。

在数据实现共享、开放的基础上,数据安全性和个人隐私保护也面临考验。

“收集的大数据就像是河水,如何过滤、杀菌、漂白,将其变成自来水,供不同的企业和家庭使用是大数据发展面临的考验之一。”赵国栋说,“这个处理过程就是去除个人隐私等敏感信息。”

“自来水”不能直接“饮用”,把其加工成“纯净水”“可乐”或“果汁”的过程,就是大数据应用。而目前,我国大数据产业在这一步上,还存在转换技术、合作模式等瓶颈。

专家指出,现有大数据平台很难与家电、安防、汽车等传统产业有机结合,形成服务于百姓生活的解决方案,这有待传感、物联网技术和标准化等方面的突破。

此外,“电子身份证”到底以何种形式存在还需要探索。“电子身份证”相当于随身传感器,除记录个人身高、体重、血型等基本信息外,还能随时记录人的各种行为。现在智能手机就是一种初级传感器,未来传感器会更智能和便捷。

大数据“落地”,还需下好产业“一盘棋”

专家认为,发展大数据产业需要顶层设计,需要绘制一张发展“蓝图”,并对“蓝图”不断优化。

“发展大数据产业一定要有规划。以智慧城市为例,大数据在城市发展中要解决什么问题、为市民带来哪些便利,都要在城市规划中体现。”美国未来之窗科技公司创始合伙人斯考特·克罗索斯基说。

赵国栋等专家指出,发展大数据产业需要抓住三大引擎。首当其冲是制度变革,也是地方政府能够发力的地方。新兴产业跟传统产业融合,打破了原有产业界限。一旦产业界限被打破,意味着利益格局重新划分,这时需要政府出台政策保驾护航。

“第二个引擎是产业优化问题,就是要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发展。这种产业需具有新兴性、交叉性和引领性。”赵国栋说,“第三是要素升级。以前土地是最重要生产要素,大数据时代很可能要把土地要素置换成数据要素,各个行业和产业要做好相应准备。”

专家认为,推动大数据产业落地实施,还需要五个方面协同发力,包括智库、传播、资本、联盟和园区。

博思艾伦高级数据科学家柯克·伯尔尼认为,建设一体化数据中心非常重要。数据中心对数据进行收集和管理,分析处理后输出,运用到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新华社青岛11月17日电)

新闻推荐

深冬的延安之夜,气温已急速下跌至零下十二三度。可在火场,即便在百米开外,热浪滚烫,扑面而来,至少也有五六十度。热与冷,就这样严峻地对峙着;水与火,就这样混沌地胶

本报记者耿翔通讯员郭群常言说,“安全工作大于天”。此言不谬,还有什么事情比天大呢?年1月4日时分,延安市宝塔区某石化公司,就将天给戳了个窟窿——一座蒸馏装置爆炸起火。火势凶猛,直冲天空多米;油品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