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玉案促个人信息保护
备受关注的民法总则草案10月31日再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二审稿首次加入了保护个人信息的内容,这在以前的民事权利中从未涉及,也是对徐玉玉案等电信诈骗案屡禁不止、民众期待严厉整治的一种回应。“这也是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人民大学副校长王利明解释说。今年6月草案一审后收到了65000多条意见建议,二审稿吸纳了社会各界的声音,回应了不同群体的期待。
首次规定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今年8月,山东准大学生徐玉玉因接到诈骗电话而被骗走9900元后学费伤心欲绝,导致心脏骤停离世,引发舆论对于保护个人信息的热议。
保护个人信息此前从未在民事权利中提出过,此次相关条款被纳入民法总则草案二审稿。
草案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收集、利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不得非法提供、公开或者出售个人信息。
近年来,王利明一直在推动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他表示,个人信息的泄露十分普遍,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而严重的电信网络诈骗,背后都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
据他介绍,迄今为止,全世界已经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专门保障个人信息的法律。在我国,虽然2015年11月1日起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明确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其他方面也不乏相关规定,但总体上,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仍很不够,需要从多方面予以加强。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委员会经研究认为,个人信息权利是公民在现代信息社会享有的重要权利,明确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对于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使公民免受非法侵扰,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具有现实意义。
儿童遭性侵诉讼时效18岁起算
去年8月,广西百色人王杰利用“百色助学网”性侵多名贫困女生事件被媒体曝光。同年年底,宁夏一教师性侵12名幼女案被曝光。现实中,这些案例或许只是冰山一角。而案件追诉期过短,也是被害人索赔的绊脚石。
此次草案二审稿对未成年人遭性侵的诉讼时效起算作出了特别规定。草案新增规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
法律上的时效制度既包括刑事追诉时效,也包括民事诉讼时效。此前,草案一审稿中已将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由2年改为3年。按照草案二审稿,未成年人遭受性侵的民事诉讼时效为自成年之日起3年。王利明表示,这一规定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
此外,草案二审稿在遗嘱监护、监护人的范围、临时监护措施、监护人资格的恢复等监护制度方面予以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秘书长王轶认为,草案二审稿的变化调整吸纳了理论界、实务部门和民众的声音,回应了不同群体的期待,更加尊重民事主体的意愿。综合新华社等报道
新闻推荐
□木须虫严查不按规定使用灯光的驾驶行为,可以教育,也可以处罚,但对乱开远光灯危害的认识,恐怕没有比看灯光产生的视觉不适体会更深,因此,这样的体验式执法,算得上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方式。远光灯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