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是远近闻名的人才摇篮。虽然伴随着教育改革和学校合并,九中的校名已不复存在,但我们的九中情缘却没随着三十多年的时光消逝,仍永存心底。 九中当时是周围几个乡镇最
□李继峰
我的初中母校九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远近闻名的人才摇篮。虽然伴随着教育改革和学校合并,九中的校名已不复存在,但我们的九中情缘却没随着三十多年的时光消逝,仍永存心底。
九中当时是周围几个乡镇最好的初中,那些能考上县一中、考上大学的人几乎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我还清晰地记得当年学校的布局,宿舍门口的坯台子是我们或蹲或坐吃饭的地方,学校里只有少数的走道上很奢侈地铺了一些已被黄土覆盖了的砖块。老师的家布置得都非常简单,单身宿舍更是简陋,标配是一张三抽桌、一张床。在那种贫穷甚至是寒酸的条件下,九中师生都保持了一种昂扬的斗志和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现在想来是多么可贵。
老师们的敬业精神让我们深深铭记。九中远离城镇和村庄,周围都是庄稼地,对学生学习来说是净土,老师们的生活却极其不便。班主任李成彬老师的桌子上永远有一叠白纸,那是用来练习钢笔书法的必备之物。李老师板书时,遒劲的字体充满了张力。他在黑板上画地图更是一绝,地球比圆规画得还圆,各国、各省的形状也惟妙惟肖,让人惊叹。王正群老师是九中教师队伍中的灵魂人物,他的数学课循循善诱,深入浅出,上课不拿教材,板书随手就来,语言简明扼要,一节课下来,总觉得意犹未尽。记得有一个外表秀美、有些忧郁气质的女老师魏秀珍,没有教过我们,她有一个在复旦大学读博士的丈夫,虽然我们没有任何交流,但“复旦大学”、“上海”这些在我梦里都没有出现过的名词,却如一盏明灯,在我那懵懂的青春时光里闪着亮。
同学、校友的吃苦、拼搏精神,也是九中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上课时,没有哪位同学会在宿舍躲着睡懒觉,没有哪个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后来考入北大的宋复春,上学时家庭贫穷,顿顿都是窝窝头,咸菜里没有一滴油,都躲到一边吃。很多人求知若渴,在课桌上、在笔记本、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写下了自己的目标:“拼了!”如今,一旦出现重要学习或工作任务,“拼了”这两个字,仍会不自觉变成我们的精神状态!
在九中,我结交了很多终生难忘的挚友。孙福生言语很少,但很努力,他是我最好的伙伴。我俩喜欢晚上之后一起去操场跑步,跑累了就绕着操场走上几圈。当年,我与王立庆同学同睡上铺。我睡觉不老实,多亏睡在外侧的他帮忙挡着。周末,立庆回家拿干粮,我没了遮拦,半夜里卷着被子连人一起掉地上,抹抹脸抱着被子爬上去再睡……而今,我和这些好友仍保持联系,很多更是微信好友,每天关注各自动态。去年下半年,网上自发组建了一个九中同学微信群,几天不到,呼啦啦一下进来一百多号人,有老师,有学生,大家聊得热火朝天,可以称得上“群”情振奋。很多人分属不同的年级、班级,如今也多是天各一方,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在九中学习生活的那段美好的人生经历,已然内化为各自最优秀的品质,外化为言行举止。恩师们的教育培养,同学们的帮助支持,使得我们能够在那样一个贫寒而温暖的环境中奋发进取,终有所成。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天津10月15日电移动社交软件APP易信近期对3578名大学生展开了一项亲情沟通调研,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大学生不主动与父亲沟通,“你别管我”是最伤父母心的一句话。在沟通倾向上,调查显示,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