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红色抒怀】永不磨灭的红色足印

甘肃日报 2016-10-10 00:00 大字

【红色抒怀】永不磨灭的红色足印

赵梅

我在辗转往复中,一次次走进迭部的绿色世界和红色历史中,拂去历史的烟云,触摸那些鲜活的故事,记录红色迭部铿锵前行的足印。

通往俄界的路,蜿蜒崎岖,包裹在崇山峻岭间的达拉乡高吉村经幡飘舞,一派和谐。距离村庄不远的地方,两棵近百年的白杨树郁郁葱葱,直冲云霄。这两棵树下就是当年红军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的地方。

继续前行,达拉乡已经在高吉村口修建起了“俄界会议”纪念广场。踏着台阶一路前行,当年红军司令部和毛泽东的居室和召开会议的小木楼保存完整。

危急时刻的种种浮于脑际,挥之不去,要有怎样的胸怀和气度,才能在这小楼中逃过劫难?结局总是让人欣喜!

穿越历史,立于现实,山上的毛桃花开得正艳,那位年迈的老者绘声绘色地为我讲述着神山的传说和红军路时的故事。山坡上,那位和我同龄的女子,站在村里的护林防火岗哨边,轻轻地提醒大家注意防火。

返程的路,碧绿的白龙江水漫过思绪,红色故事激荡着内心。

在旺藏乡政府办公楼背后,湍急的白龙江上,一座小木桥静卧,当年红军曾从这座桥上走过。

穿行于茨日那村,木制的踏板房鳞次栉比,而我们寻找的毛主席故居就在其中。

推开双扇木门,一棵桃树下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沉静而醒目。

时值中午,故居的主人桑杰正在忙碌着整理院落。一楼的房间里摆放着以前的物品,透过泥墙的一扇小窗,窗台上摆放的绿植苍劲有力,屋里的桌案上摆放着笔墨纸砚,来过这里的人们都会留下自己的姓名和祈愿。

红军药箱、红军伞、石磨、锅、土枪……这些物件轻易地就把人带到了艰难跋涉的战争岁月。

二楼的毛主席居室里,右侧土炕墙上的毛主席画像前敬献着一条条洁白的哈达。就是在这座普通小院的木楼上,毛主席向红四军团下达了“以三天的行程夺取腊子口”的命令。

听桑杰讲述爷爷接待毛主席在家居住和资助红军粮食的故事,满满的感动扑面而来。20多年来,桑杰继承了这座红色房屋,并精心守护着毛主席长征居室。桑杰说,他的理想就是要把房子永久保护下去,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前往腊子口战役纪念馆的路上,俄界、茨日那的故事交替出现,红色情怀深深地激荡着内心,一度令我热血沸腾,不能自已。

在腊子口战役纪念馆里穿行,阵阵枪声惊起曾经的记忆。

笔陡的山梁上,敌人已经建起了碉堡,已被三面包围,若再不突破腊子口,就将面临被敌人四面合围的危险……

那个沿着山麓毛遂自荐爬向敌人碉堡的小战士,人们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从贵州入伍,人们叫它“云贵川”。他用一个带铁钩的长竿,钩住岩峰,艰难地攀上险峻的悬崖峭壁,再从上头放下绳索,迂回部队便顺着绳索攀援而上。

一直让我惋惜不已的是,这个苗族小战士,没有留下姓名,只留给我们一个饱含思乡之情的外号。

当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山头,胜利的号声响起,这座长征路上的最后一座险关被攻破,红军北上陕甘根据地的胜利道路被打通……

行走途中,总是很轻易地就被流传的故事打动,在枪林弹雨的考验中,一些精神熠熠生辉。在这里,会很轻易地打开思绪,探寻更深奥的问题。

长征是什么?有人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有人说是革命的转折,而我觉得它无疑是一场艰苦的磨砺,历经磨难的我们,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走出纪念馆,迭山层峦起伏,连绵不绝,正如长征精神一般永续留存。

多年以后,红色迭部的“绿色长征”在这里起步,绿色长征无疑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艰难选择。

“‘绿色长征\’肩负着建设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化的特殊任务和神圣使命,‘绿色长征\’任重道远,我们愿与全国人民携起手来,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踏着英雄留下的足迹,高举‘绿色长征\’大旗,建设生态文明,造福子孙后代,谱写人类历史的新篇章。”这是“绿色长征”最庄重的宣言。

据说,腊子口战役结束后,在就地掩埋牺牲的红军战士的地方,第二年便长出了5棵枫树,一道秋天便是一片火红,每一片枫叶都像一枚闪闪发光的红五星……

一路走来,处处都是长征精神遗留的红色印记。时光流转,总有一些精神历久弥新。

当红色旋律与绿色交相辉映,高举“绿色长征”旗帜,走在建设生态文明路上的红色迭部,植物王国的绿色绵延不断,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弘扬和传承吗?

你看,春日,盛放在山野林间的山桃花,秋日霜染枫树的鲜红,和冬日雪压青松的纯洁都交织在迭山这永恒的绿色里。红色迭部永续流传的红色精神正如像黎明带走黑夜,像传说温暖期待,燃烧着生息于红色迭部这方热土上的人们的坚守和希望……

新闻推荐

医生提醒 重视猝死的“一过性”症状

医生提醒重视猝死的“一过性”症状陈斯专家提醒,对心源性猝死的重视不仅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更易发生这种意外。其实心源性猝死都有先兆,胸闷、心慌等“一过性”症状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感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