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善良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滁州日报 2016-10-10 00:00 大字

[摘要] 善良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夏小明

残忍杀死父母后又杀死17个邻居的云南9·29特大杀人案是一个80后小伙子所为,让人难以相信,然而,它却真实地发生了。由此,我又想起过去的报道中一些学生杀人案件和校园暴力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复旦研究生林森浩毒杀室友、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撞人后再杀人、四川乐至初中女生遭扒光拍照羞辱、福建南安两初中生3分钟狂扇小学生25个耳光……这一切的一切,形式不同,但其对生命和人格尊严的态度却是惊人的相似。是什么让这些孩子丧失了善良的本性坠入人性之恶的深渊?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震惊之余又在深思:家庭和学校管理的疏漏、相关法律的不完善,这些都是原因。但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善良教育太久的缘故。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好好学习。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健康,却很少考虑如何让孩子学会同情、关心和帮助别人。似乎好好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做一个善良的公民,而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生存。“从小不吃亏”“人善被人欺”的思想让一些父母觉得孩子就得恶一点才能保护好自己。刚刚在网上看到关于善良教育的讨论,有些跟帖真的让人不寒而栗,“现在绝对不能对孩子们再进行善良教育,而应该进行‘恶\’的教育,否则,越善良受害的人越多。”……成人不善如何让孩子有善心?如果因为看到社会上有恶人、恶行,大家都去效仿,都教育孩子人心向恶,那人类迟早有一天会自己消灭自己。

让善良教育,推己及人,让社会生活中的恶没有存在的诱因和土壤,才是我们应努力追求的生活。说到保护自己,其实善良的人才更有能力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行善之人经常能够得到意料之外的回馈。19世纪末的苏格兰,一位善良的贫苦农夫从粪池里救起一个快要溺亡的小男孩,没多久,这个被救男孩的绅士父亲来到了农夫所住的农舍道谢,绅士表示要以优厚的礼金报答农夫对儿子的救命之恩,农夫婉拒了。当绅士发现农夫7岁的儿子时,真诚地对农夫说:“请允许我把你的儿子带走,我要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假如这个孩子也像你一样善良,那么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令你感到骄傲的人”。鉴于绅士的诚意,农夫答应了他的提议。农夫的孩子后来发明了抗生素青霉素,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就是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教授。而那个被农夫从粪池里救起的孩子,就是后来英国著名的政治家、首相丘吉尔。二次大战期间,丘吉尔出访非洲,不幸患上当时致命的肺炎,生命垂危。紧急时刻,弗莱明从英国赶来,他用刚刚发明的青霉素治好了丘吉尔的病。丘吉尔紧紧握住弗莱明的手说:“谢谢你,是你和你的父亲给了我两次生命。”弗莱明笑着回答:“不用客气,第一次是我的父亲救了你,但这一次是你的父亲救了你。”任何人都没有料到,一个农夫救起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这样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情,对人类世界会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教育就是播种下一粒粒美好的种子,用心浇灌,总有一天会发芽的。”农夫和绅士都以自己的善行在下一代心中播下了美好的种子,结下了善缘。这个故事也应验了我国民间的一句古话,“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素质不仅仅是知识、能力和创造性,更应该包括人诸如同情、怜悯、关爱等基本的情感。一些国家的善良教育值得借鉴:韩国将人性教育列为中小学必修课;德国对孩子的“善良”教育,从引导孩子爱护小动物开始,入学前就让孩子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小生命、同情和帮助弱者……

善良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高度重视。大家都人心向善,就是对孩子人性中善良的一面的最好引领。作为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善良的种子。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从一点一滴的言行中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当我们的善良是发自内心的,教育一定是生动有效的。让孩子学会做个正直、善良、有丰富内心和自我追求的人,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教育。

教师手记

新闻推荐

碎片也精彩 ——读“老莫诗话”

碎片也精彩读“老莫诗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