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碎片也精彩 ——读“老莫诗话”

滁州日报 2016-11-08 00:00 大字

[摘要] 碎片也精彩 读“老莫诗话”

□郑虹霓

“老莫诗话”是我起的名字,实际就是《莫砺锋诗话》,这么称呼从某一点说,是由于肥芜方言的影响,对于边音声母的字,俺下意识地避开;当然也觉得这么称呼更其亲切些尔。

清早起来,展读纯学术的东西总觉得有点沉重,于是挑了这一本书,既带点专业的味道,又不是太伤脑筋。然而,或许还是大气候的影响,读此书也避免不了批评的眼光。注意,这里的“批评”是个中性词。此书的题目确实很平实,若非知道作者的名气,一般人是绝不会注意的。“诗话”言者,老莫在序言中也做了一番疏证,云,自己所以用此名称,乃是因为此书是记录自己读诗的一些感受。他谦虚地说这本书多是“老生常谈”,自己的写作不过是“献芹”、“献曝”。然而,此书之美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竟要胜过老莫许多纯学术的论著呢。

这本书共分四十个专题,据作者的跋文所说:全书“本是无计划的一堆碎片”,也就是说写作之初,并没有像学位论文那样需要正儿八经的弄个开题报告。以老莫的盛名,自然出版社也不要求什么论证、专家推荐之类。这样,写作过程中也是走哪是哪,想起来写什么主题,就写什么主题了。最初动笔是2004年的8月,到全书完稿恰巧是次年的8月,一年光景完成一本札记。虽然老莫在写作初或许无具体的提纲,但写作中一定也在盘算如何足成一本书的规模,正如他在跋文中所说:“算算篇幅已够一本书了,便戛然而止。”之后,又按内容对各篇的顺序做了调整。不过,研究老杜的莫先生自然还是带着“诗史”的习惯,尊重史实(也便于将来人为老莫写编年吧,呵呵),所以每一篇的末尾,他又记录了实际的完稿日期。我发现,这一点果然有用。

这四十个专题的设计似乎没有多少必然性,不像王立先生的“十大主题”之类那么边界清楚。翻开目录,看得出,大体上有这么几大片:时间、自然界、社会、情绪、场景,之间似乎又有一些交叉。好在不是纯学术的东西,若大学生这么鼓捣学位论文,可能就要遭到叱问了。

学术大家写的东西自然多为珠玑,很多书评都是极力推崇此书的,我拿着此书也每每舍不得放手。然而细细评赏,我最喜欢的要数老莫最先完稿的几篇,以及与之风格接近的几篇。为人父母,对儿女的爱一定是相通的。最开始,我随意翻开此书,恰巧就是《女儿》这一篇。我读了几遍,咀嚼其中的甜美,感受那种无私的父爱。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真是万感交集。而最催人泪下的,则是《父母》。这一篇是极具个性的文字,从分类上看,与其他篇也不大相侔。但从内容上看,与《幸福》、《除夕》等篇互相映照,大可采用“互见法”读之。在《父母》篇中,莫先生写道:

我是个不幸的人,我的父亲在文革中死于非命。十多年后,我的母亲也因病去世,如今他们一起长眠在钟山南麓的密林中。父亲和母亲都是善良忠厚的草根百姓,他们一生勤劳,千辛万苦地把我们兄妹四人抚养成人,却未能享受应有的晚年幸福。我也像王裒一样怕读《蓼莪》这首诗,我一读到“哀哀父母”的句子,心头便会浮现出双亲的身影。我还怕看到别人家里的白头偕老的老夫妇,有一次我在苏州平门汽车站外看到一对老夫妇,两人都是满头银发,互相搀扶着慢慢地走过去。泪珠突然涌进我的眼眶,在模糊的泪光中,我觉得他们的背影很像是我的父母,要是父母也活到这么大年纪的话!

在博士论文答辩(那可是新中国第一位古代文学博士的答辩哦,不似今日泛滥的学位答辩)的喧闹中,他不是喜悦,回到家里竟然是失声痛哭!这样的场景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意外,然而联系先生的遭际,在眼眶湿润之余,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之同情”,那种人子之痛,刻骨铭心!他在文中接着说到“心中对于幸福的感觉已经麻木不仁了。今生今世,我不可能享受到圆满的幸福了!”可以说,幸福的意义正是在于分享,而分享的对象中最主要的还是家人,尤其是父母,无私的为你的成功而喜悦,为你为成功而作的付出而心痛。为你欢喜为你忧!

无怪在《幸福》篇中他会沉痛的说:

我完全认同陶渊明、杜甫和陆游对幸福的理解,我对荣华富贵没有丝毫的兴趣,我所憧憬的幸福人生就是与家人一起安安稳稳地过着达到温饱程度的简朴生活。可惜命运之神对我非常苛刻,我的理想不断地遭到毁灭。

这里的“理想”不是世人追求的名利势位,而是“团聚”。其中的沉痛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是曾与共患难,却未能一同享受幸福……

几篇涉及人事的都比较精彩,笔端流淌着真情,其间似乎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就文章本身而言,也颇似优美的散文,充满诗意。像《白发》,本来似乎不算多么典型的选题,但由于加入了很多个人的体验,显得特可亲,与《黄昏》、《时间》诸篇可以编成一组,多是传达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另有一些篇章,就学术含量来讲,倒是不低,但是却不太吸引人往下读,我几乎是一目三页的越过去了。比如《委屈》这一篇,从标题看就觉得奇怪。从内容来看,此篇似乎围绕的就是文人不遇的传统话题,或许是为了与各篇标题的一致,起了这个名字?又如《古迹》这一篇,显得有点潦草,或许是因为自古及今积淀过多,难以超越,难以写出个体生命的感悟?

新闻推荐

抢黄灯、闯红灯,逆向行驶、占道骑行——电瓶车乱象何时休?

本报讯(记者谭永奇/文左泽川/图)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市交警部门加大了对交通违规现象的整治力度,全市交通状况有所改善。然而,电瓶车违反交通规则的不文明现象仍无法根治,时有发生。1月日中午,记者来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