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大学巧“施肥”,高产“实业派” 青岛农业大学推出创业创新学分制,3年收获国家级创业创新奖项198项

半岛都市报 2016-09-08 00:00 大字

刘涛、田连祥团队发明的秸秆集束打捆机。(青农大供图)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不矛盾的,而是人才培养的两个方面,学校就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拧成“一股绳”,让学生、老师之间形成你愿学、我愿教,你情我愿的创新合力。

——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杨同毅

半岛记者郭振亮

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颁奖大会日前授予的2015年度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全国共50支,山东省仅3支,其中一支就来自青岛农业大学;2014年度第九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100位学生获奖,山东省唯一获得该奖项的本科生也来自青岛农业大学;今年4月以来,该校创业大学生张金、王健、魏桂媛先后走上中央电视台,其创业项目迅速受到阿里巴巴等国内大公司的青睐……

作为一所地方高校,近年来青岛农业大学不断刷新着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域的新突破。近三年来,该校大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奖励708项,其中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奖项就达198项。这样的成绩单让很多部属重点院校都为之点赞。到底是啥激发了这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洪荒之力”,记者日前走进青岛农业大学,近距离感受这里的创新创业之风。

作品成产品

校园内捞到“首桶金”

“今天的创新就是明天的创业。”这句被很多教育者挂在嘴边上的话,完完全全落实在青岛农业大学创客们的实际行动中,不少大学生因此进入了未毕业就“有业”或一毕业就创业的状态。

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涛、田连祥,是刚刚被授予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的学校“智能农机创新团队”里的成员。自2013年开始,他俩率领团队针对丘陵地带农作物收获的机械化程度还普遍较低,受地形限制,大中型机械不适应,且农村加工业大多要求作物秸秆必须保持完整的问题进行创新研究。最终重点突破了精准送绳、快速打结等3项关键技术,发明了直立输送归集、时序相位控制等机构,创新研发出了适宜我国丘陵山区以及作物整秆收获的系列轻简化秸秆集束打捆机。

去年11月,他们的研究成果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紧接着,威海加力公司就邀请刘涛等人以整体技术入股,最终在企业建立了年产3000台机器的生产线。就这样,还未毕业,刘涛、田连祥等就有了自己的事业,如愿以偿地把大学生创新“作品”变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产品”。

相似的故事也发生在被《焦点访谈》报道的张金身上。来自湖北随州的张金是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茶学专业的一名2015届毕业生,现为青岛微自然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合伙人,而刚刚毕业不到一年的他之所以能成为该公司合伙人,正源于其大学期间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时设计的一个项目,“学校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我也结合自己的专业申报了一个‘室内垂直绿化\’项目。毕业找工作时,没想到正好遇到了一个家居绿化公司,我就带着我的这个项目加入了。”

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逐渐摸索出一条独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助推体系为主线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之路,从而让大学生创业风生水起。近年来,诸如“兼职门”中介平台、凌睿科技公司、海虹水族、科维智能仪器、特色影像工作室、小苹果外送等已经过市场考验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越来越多,不少企业还迅速成长为青岛的明星企业。

同时,青岛农业大学的大学生创新成果也是“遍地开花”,一系列国字号的创新大奖频频花落青农大,层出不穷的校园“发明家”“创新达人”,让青岛农业大学的创新之风着实“愈演愈烈”。近三年,该校获批国家级创新项目197项,参与创新立项实践的学生达8000余人,项目成员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申请专利50余项。

上千万元经费

“赞助”出一批实业派

近三年,青岛农业大学以建设应用型特色名校为契机,不断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促进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的开展。三年预算了1000余万元专项资金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经费。2015年,刘涛、田连祥在凭借创新项目获得“挑战杯”全国一等奖后,学校校长宋希云专门主持召开表彰会,向其团队发放了5万元的奖金。

在加强投入保障的同时,学校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我们要培养的目标是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杨同毅介绍说,“课程学习、研究性实践、生产性实践三途并重、均衡发展,成为我们‘三足鼎立”式人才培养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放在突出的位置,将大学生获取创新实践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全日制本科生毕业的必备条件。”

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建设完善中,学校围绕通识课程体系,开设《创业基础》、《大学生成功学》等课程;挖掘、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设置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系列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注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同时,推动双学位、双专业人才培养,引导学生通过跨学科专业学习,拓展其他学科及专业的思维方式、丰富发现问题的视角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知识复合与专业交叉。定期举办“青春创业讲堂”、“学生走知名企业”等活动,通过接受专家指导、开展实训活动等多种途径,启发创意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加强创业项目的扶持和孵化,学校于2009年就成立“大学生创业中心”,2014年又成立“大学生创业实践训练中心”,对优秀创业项目给予资金、场地、设备、法律援助等资质、积极推进深度培育。

学校实施实验室全开放机制,校内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研究所都向学生敞开大门,同时推动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教师研究项目、早进毕业论文或设计环节,促进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科资源、科研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成为制度化和常态化,最终使学生受到较全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锻炼。如今,在青岛农业大学,创新教育早已从开始时少部分“特长生”的“专利”,拓展为面向全体学生,从特色教育转为了大众教育。

创新创业赚学分

激发“洪荒之力”

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对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的同学,给予创新实践学分认定,并在综合素质测评、三好学生认定以及奖学金评定中给予赋分。学校同时建立了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激励机制,将教师指导成果纳入职称评定、岗位聘任考核指标体系中,并给予指导教师适当工作量补贴,鼓励优秀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中。同时,对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并将该项工作列为基层年终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现在创立了创新创业学分的转换体系,简单来说,只要是学生有创新创业项目,就可以进行学分置换,将创新创业学分转化为选修课学分,最终计入总学分。”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杨同毅介绍说,这也就是意味着,喜欢创新创业的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性学习和选择性学习,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发明创造。

“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不矛盾的,而是人才培养的两个方面,学校就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拧成‘一股绳\’,让学生、老师之间形成你愿学、我愿教,你情我愿的创新合力。”杨同毅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也都应该有选择不同教育培养模式的权利。

记者了解到,青岛农业大学的这些“特殊待遇”已经实实在在地激发出青岛农大学生内心的“洪荒之力”,数据统计显示,近三年,学校共启动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1175项,每年参与各类科技(专业技能)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互联网+”、“一院一品牌”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学生达2万余人次。

杨同毅介绍说,青岛农业大学将把学生的创新实验、技术研发、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竞赛成绩和自主创业、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及研发等活动折算为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科学评价学生创新创业情况。

新闻推荐

乡愁也在变 □王溱

在人们心中,中秋节堪称“第二个春节”。从重视程度上就可以看出,忙忙碌碌,相互走动,推杯换盏,举家团聚。而其他节日,似乎缺少这种隆重气氛,也没有一种过节的意识。中秋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按照农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