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800米防洪堤,6年塌了5次 湖南道县一城市防洪堤疑似“豆腐渣”工程,部分石料手捏成渣

半岛都市报 2016-09-13 00:00 大字

卫星地图上显示的道县潇水河畔“滨河路二段防洪堤”(红色区域)。近日,有群众举报湖南道县一城市防洪堤疑似“豆腐渣”工程。记者实地调查发现,道县潇水河畔一段近800米的“滨河路二段防洪堤”建成6年来发生5次垮塌,部分建造石料类似于“风化石”,用手就能捏成碎渣。

修复后继续垮塌

多次整改被指“走过场”

道县地处湘江上游,境内两大水系潇水河和濂溪河穿城而过,时常受到洪水侵袭。

道县滨河路二段防洪堤总长近800米,位于潇水河畔,与闹市相隔不远。记者在现场看到,防洪堤有3处垮塌,最长一处近百米。一位垮塌处附近以船为家的渔民说,最近一次垮塌发生在5月初的一个深夜,掀起的大浪将小渔船冲到了岸上。有一户渔民原本住在垮塌处下方水面,幸亏提前转移了,不然会有生命危险。

综合附近居民和道县水利部门的说法,滨河路二段防洪堤主体工程自2010年完工以来总共发生5次垮塌,其中今年5月就接连发生两次。有的堤段经修复后,再度垮塌。根据记者拿到的有关文件,这一防洪堤于2008年动工建设,由县财政出资,当时要求工程质量为“优”。

早在2011年,道县老百姓就开始在网上反映“防洪大堤垮塌”的问题。当时,道县县委办回复称,将拿出隐患整改方案,对存在的隐患一次性整改到位,“确保今后不再发生质量问题,不发生垮塌事故”。然而,承诺并未“兑现”,防洪堤此后多次垮塌。

石料用木棍一戳就碎

不少石头间看不到砂浆

记者调查发现,道县滨河路二段防洪堤多次垮塌,工程质量令人质疑。

首先是石料质量。防洪堤边上原来有一座数十米高的石山,建造大堤主要是就地取材。一位参与开山取石的当地人向记者举报称,其中大约20%的石料类似于“风化石”,每吨比市场价格要低20元。类似“风化石”的石料在大堤外立面和垮塌处横断面随处可以看到。记者随机统计发现,在一个面积约20平方米的大堤外立面,就有12块这样的石头。这些石料大部分用木棍一戳就碎,有的直接用手可以抠下来一大块。用手或搓或捏,有的石块便成为碎渣。此后,滨河路二段建设工程指挥部多位负责人坦言,这种石头是“炭质页岩”,硬度不够,导致整体结构不稳,确实不应进入大堤建造环节。

其次是施工过程。工程指挥部负责人称,按照设计要求,大堤要采取“满浆满缝”的砌墙方式,即砌好一层石头,铺一层砂浆。在垮塌断口处,不少石头间完全看不到砂浆。多名负责人在现场表示,并非所有堤段都做到了“满浆满缝”,存在偷工减料行为。

2011年,道县县委办的一份材料中也指出,造成垮塌的原因,一是个别地方砂浆混凝土施工未达到质量要求;二是填土过快,土体较松软,空隙率较大。当地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除了工程质量问题,大堤附近地下排污管建设多次爆破、排水不畅等因素,也是大堤垮塌的原因。

“不下雨时就谁都不管”

安全隐患一直存在

据了解,这段防洪堤是道县滨河路二段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配套工程,整个项目占地约180亩,其中商业、住宅开发用地为110亩,开发商为永州兴龙置业有限公司,防洪堤计划投资约800万元。道县住建局副局长王先杰介绍说,工程指挥部专门成立了质量监管小组,并聘请了监理公司,对建筑材料、施工过程进行监管,对部分建筑材料抽样送检。

监管之下为何仍然出现偷工减料等质量问题?道县官方含糊其辞。此外,记者多次向道县有关部门索要,却没能见到当时的质检和监理报告。

记者了解到,原计划于2009年3月31日竣工防洪堤工程,实际完工时间为2010年9月。到目前为止,房地产及道路、风光带等开发建设进度远远慢于预期,防洪堤工程也尚未验收。“防洪堤垮塌事故本来不应发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道县基层干部表示,大堤一直存在安全隐患,遇到大雨天气还会受到重视,不下雨时就谁都不管,“问题被抛到九霄云外”。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一家三口公交车上过节

半岛记者付晓晓通讯员詹海林朱琰琰报道本报9月15日讯中秋节期间,交运温馨巴士隧道公交客流大幅度增加,每天都有4万多人次乘坐隧道公交。隧道3路路队有一对“夫妻档”,放弃了中秋夜一家团圆的机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