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一写作文就撒慌,根源在哪? □刘诚龙

半岛都市报 2016-08-07 00:00 大字

■话题

上海市最近举行了以“我最喜欢的古代人物”和“我家的传家宝”为题的小学生征文比赛。令主办方意外的是,在沪上600多所小学、逾两万名学生的参赛作品中,“外婆留了一件补了又补的旧衣服”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笔下成了“我家的传家宝”,这令阅卷老师不禁感叹:“如今到哪里找上千件外婆的补丁衣衫啊?”不少学生将自家的传家宝聚焦在传统美德上,但落笔却都是“自己的铅笔用到很短很短了还不舍得扔掉”。

一写作文就“撒谎”,这是部分舆论对小学生写作状况的评价。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整天被困在各种辅导班里的孩子,又哪来那么多“最难忘的事”和“最特殊的经历”?因此,在孩子的作文中,不少内容和细节既非来自真实生活,也非出自童年天真的想象,而是千篇一律的模仿。模仿什么?模仿的是作文技巧书里、写作提升课上的“好词好句”或“固定格式”,从而“速成”高分好作文。所以,面对上述现象,我们听到了一个颇有良心的感慨:“我们一边教育孩子从小要诚实、不说谎,一边又在语文教育中通过各种写作方式、样板示范的引导,让孩子的写作成了‘最稚嫩的八股文\’。”

遇到问题,特别是教育方面的问题,一味地谴责仅仅是逞一时口舌之快,莫不如静下心来,分析一下:孩子作文欠缺真实性的根源在哪?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孩子真正的写作技巧?或许本期参与“争鸣”的三位老师的文字,能带给您一点体悟。

学生一写作文就说谎”。这是说谎吗?恐怕是押题吧。小妹妹小弟弟们,心地那么纯净,他们在寻觅道德,寻觅思想,寻觅作文主题。于是,出现一大奇观:千余学生一齐翻出一样传家宝,一盒针头线脑——那旁边是外婆“留下了的一件补了又补的旧衣服”。

我是小学生,我要参加作文比赛了,我敬爱的老师,好生厚爱,没寻传家宝,却找来优美范文。押准了,低能高分;押不准,高能低分。上海市的这个作文竞赛题,“我家的传家宝”云云,不记得是读小学还是读初中,我的课文里就有这题目,里面写的好像正是“外婆的补丁衣衫”。如今以这题目来参考,小学生哪要说甚谎?抄之大吉。

这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路径依赖,不是叫学生去体验生活,去感悟现实,而是“抄”近路,行熟路,把范文当作文。模仿不是问题,学生写作文往往是从模仿开始,问题是不能依赖模仿。模仿只是作文的模拟路径,生活才是作文之根本路径。可有多少学生有真实的生活感受?白天在教室里,晚上在卧室里,节假日在补习班里。

我家有传家宝吗?出题老师貌似故作深沉,其实呢?“浅得很”!老师哪是叫学生去寻“传家宝”?是叫他们去寻“中心思想”吧。思想在哪里?主题在哪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考试打分得来的。若是学生寻“传家宝”,寻了一只玩具,寻了一个红包,寻了外婆一盒麻将,寻了爸爸一部“苹果”,寻了妈妈一件貂皮——很多人的家庭生活,不是补丁衣裤,而是享受安逸,享受高档,享受精致之品质……我亲爱的老师,您会给真实写作真实生活的学生作文打高分吗?那些虚情假意的,那些酸文假醋的,那些假模假样假仁假义的……都是可以打高分的,都是可以赢取高度评价的,莫不说,真个是高度评“假”呢!

清朝有个梁章鉅,作了一本《浪迹续谈》,里面有一个人,叫龚海峰,龚先生在西凉做官,生了四大金刚,有次老龚请来戏台班子来家唱戏,就给四个儿子也搞了场作文比赛,题目是:我是看戏好呢,还是读书好呢?小儿脱口而出:看戏好。啪,一个耳光打上脸了;大儿吸取教训,晓得作文是不能心思正确,是得主题正确的,便答:还是读书好。尽说假话,啪,脸上挨了火辣辣的一巴掌;且看老二,老二挠头,想了想:书也须读,戏也须看。啪,还是一巴掌。

老三呢?他是这么写的:读书便是看戏,看戏便是读书。啪啪——不是被打耳光,而是他爹在鼓掌。这假话假得好啊,假得有技巧啊!或许,小学生假将“外婆的补丁”当传家宝,老师们打分不高,这不是说老师们不爱假(嘉)奖了,而是他们觉得技巧太低,想要的是升级版的假模假式假文章,和高仿真度的假情假意。

慢工方能出细活□王绯霞

因为业余喜欢玩文字,经常家有考生者,心急火燎地向我讨教独门作文秘籍,最好能点石成金,立竿见影。我通常苦笑一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文非一日之功,怎么可能瞬间就练成生花妙笔呢?方法一大堆,即使都背过了,也不过是屠龙之计,就像学车,知道要领也不可能直接上路呀。

作文要写好,就四个字:厚积薄发。

首先,阅读不可少。无论泛读精读,开卷有益。本人很赞同做读书笔记,看过一篇文章:《一切不做笔记的阅读都是耍流氓》,话糙理不糙,无非是强调笔记的重要性。我每接新生,必现身说法,展示自己二十几岁高龄的读书笔记。好脑筋不如烂笔头,清张溥读书必七录,博闻强记如东坡“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读《汉书》要手抄三遍,何况你我皆凡人呢。

其次是积累生活。山坡上开满了鲜花,在牛羊眼中那只是草料。的确,现实生活大多是平平淡淡,没那么多的暴风骤雨。但做一个有心人,认真观察,用心发现,满世界都是好文章。当然,最重要的一点,真感情即好文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就是一个情字动人。

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有了素材,还要善于提炼,化腐朽为神奇。鲁迅的《一件小事》当真是一件小事,可经作者的火眼金睛一看,便“榨出皮袍下藏着的一个‘小\’来”,顿时非同凡响。当然,还要分清主次详略,写出细节。《背影》里父亲臃肿的身影,笨重的动作,都深深地烙在读者心头。

文似看山不喜平,应该适当运用一点技巧。拿记叙文来说,讲故事好比说相声,要会“逗你玩儿”,不能一开场就把包袱抖个干净,要牵着读者的鼻子走,比如用抑扬手法,设点悬念。不妨读读契诃夫的《我的她》,还有欧·亨利小说柳暗花明的突转式结尾,都非常经典。

要写散文,可用以线串珠法,比如写怀人的文章,选一样与此人有关的物品来串联全篇或象征人物,譬如一棵树、一盆花、一个眼镜盒,睹物思人,写好了,就会像史铁生《合欢树》一样催人泪下,读过《项脊轩志》的,想必对结尾处的那棵“枇杷树”印象极深吧。

至于语言,孙犁先生曾说,再好的姑娘不能用牛车拉出来,素面朝天固然真实,蓬头垢面自降身价。语言一定要讲究,精炼传神,生动形象。大量的阅读积累之后,自然会有提升。

不过文无定法,无招胜有招。积累到了,文思就会如平地流泉,汩汩滔滔。

是学写作,还是学套路□郑连根

现在人爱讲“不忘初心”,我们不妨问问:我们教孩子写作文的初心是什么?是仅仅为了考试时作文能得个高分?还是为了教会他写作?这两个问题虽说在理论上没有本质矛盾,但在实践操作中却常常会发生冲突。如果目标是前者,那么,作文教学就会围绕着套路进行。如果目标是后者,那就意味着学校和家长都应该摒弃急功近利的思维,遵循写作的基本规律。

写作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写作是一种表达,作者首先得有话要说,得有写作素材。现在的不少小学生一写作文就“撒谎”,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素材,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但作文又必须得写,万般无奈之下,就只好玩套路——比照着范文,胡编乱造一番交差。这哪里是在学写作呀?这分明是在应付差事。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到有话可说,学会写作呢?最重要的是两条:少教孩子套路,多带着孩子读课外书;加大写作的训练量,只有多写,才能写好。

先说课外阅读。现在中国人的阅读现状不太乐观,很多成人也不太爱读书。受此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少得可怜。这种情况不改变,想让孩子学会写作是极其困难的。小学语文课本,一册也就几万字,阅读量实在太少。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一个孩子仅凭小学语文课本这么少的阅读量就能“下笔如有神”,那实在是咄咄怪事。我觉得,即便是小学生一年也应该读30~50本书,积累下几百万字的阅读量。有大量的阅读体验后,写作水平的提高自然水到渠成。

再说多写,现在的小学生在这一点上也做得很不够。一个学期18周,按照老师每两周要求写一篇作文,每篇作文500字计算,那么他一学期的写作量只有4500字。这么少的写作训练,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呢?写作训练太少,孩子们没有足够的写作经验和体悟,但又要教他们写,无奈之下,语文老师就只好教孩子写作套路——不求他们普遍能写出好作文,只要能应付考试就行了。可是,套路是一种程式化的条条框框,这东西是会伤害孩子的写作兴趣的。孩子们的写作兴趣被伤害之后,他们更不愿意写作文,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培养孩子真正的写作能力,本身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现在需要做的,可能首先就是在心态上摒弃“套路”思维,而代之以遵循写作规律的努力。

新闻推荐

骑电动自行车作案,得手后想坐飞机开溜被市南公安擒获 坐动车来青,专偷反光镜

文/图半岛通讯员魏嘉半岛记者王一婷宝马、奔驰汽车好好停在路边,竟被撬了“耳朵”,这事真闹心。自2016年6月份以来,犯罪嫌疑人徐某就先后在太原、石家庄等地偷盗豪车反光镜镜片,作案70余起,涉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