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微信上为什么流行

凉山城市新报 2016-08-19 23:26 大字

“不要让拉黑你的人占用你的空间,你也试试吧,复制我的消息,找到微信里的设置,通用,群发助手,全选,复制粘贴消息发送就行,谁的名字变色了,删掉就行!”不少微信用户近来都收到过这样一条群发的“好友测试”信息。按照其说法,上诉操作完成之后,如果看到谁的名字变色了,或收到相关提示,就证明他已经拉黑了你,可把他删除。

虽然微信官方早已说明上述手段不靠谱,但并不影响人们的热情。一种明显不可行的“拉黑测试”,为何如此流行?

模仿、从众心理,让人觉得不玩拉黑测试就不时髦、就落后

所谓模仿心理,也即从众心理,它指的是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到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按照心理学家的分析,造成“从众”的现实因素主要有三个。一个是群体因素:一般地说,群体规模大、凝聚力强、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等,都易于使个人产生从众行为。再就是情境因素,这主要有信息的模糊性与权威人士的影响力两个方面。即一个人处在这两种情况下,易于产生从众心理。最后一个是个人因素,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一般地说,智力低下、自信心不足、性格软弱者,较易从众。

具体到网络空间里,模仿与从众行为最容易发生。一则,网络世界里的信息海量,且铺天盖地而来。因为网络中往往又缺乏强势的意见领导,普通的网民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仔细甄别各种信息;二则,虽然网络中网友通常是“泛交往”,但个体通常又不习惯于被“独立”。如此之下,“随大流”就成为一种普遍的网络心理,模仿和从众就会成为不少网民的行动。正如著名社会学家勒庞所说,这是“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

譬如微信上一直热度不减的“抢红包”游戏。为什么“发红包”与“抢红包”会在微信中疯狂流行?为什么抢到一两块钱红包,就能令网友兴奋不已?其中的因素当然有很多,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显然是,大家觉得这是一种网络潮流,倘若不参与其中,就显得“落后”与“不时髦”。于是,“抢红包”游戏风靡全国。

同样的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网友参与到“拉黑测试”,让它成为公共的话题?同样是受到模仿与从众心理的驱使。或许,网友最开始对这样的测试不以为然,但看到身边的同事与家人全在进行测试,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网友都会参与其中,共同体验,唯恐成为被潮流抛下的人,于是“拉黑测试”如病毒般蔓延开来,甚至隔段时间就会流行一次。

对由网络社交培育的情感不自信,“拉黑测试”迎合了试探的需求

与传统的熟人社会不一样,网络空间无疑是一种看得见的陌生人社会。如果说,在曾经的熟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建立人与人联系的是家族、亲属、地域等种种纽带。那么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让人和人联系的这些中间组织已经解体。网友开始呈现出“原子化”的个体存在,道德被无形中解体,互动也开始失去秩序,个体变得孤独,人际关系也开始变得疏离。

由此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虚拟社交变得格外脆弱,网友普遍缺乏信任感。而微信本身的其他功能更加速了这种情感的不自信。譬如微商、代购、促销等微信功能被广泛使用,甚至动辄形成朋友圈被刷屏的状态。不少网友疯狂添加他人为微信好友,并不断发送种种促销与代购消息。在一定程度上,这更加剧了微信好友之间情感的脆弱性。网友对于微信好友之间的交往与情谊,往往持不确定的心理。任何的风吹草动,都极有可能让他们怀疑网络交往的不可持续。

网络之上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如果你一个同学或朋友好久没联系你了,突然又开始联系你,而且是各种通讯方式都来一遍,很着急的样子……这个,多半是要找你借钱。如果他不借钱,那么……多半他是做微商了。如此笑话充满了调侃的意味,但不免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微信里的日常交往,让网友不时充满焦虑,缺乏安全感。不少网友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微信、微信,只能微微相信,微信之上的联系与情谊,可能也经受不起考验与较真。

“拉黑测试”正因此被助推与流行。网友在进行着微信上的“拉黑测试”,虽然不乏戏谑之心,却也是想来验证:那些长期不曾与自己联系的微信好久,是否早已经拉黑了自己?那些曾经和自己有过争议,或不同意见的微信好友,是否采取了拉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又或者是,我们视某位微信好友为至交,在自己发出了这份测试信息之后,对方是否会迅速的回复?

对于网络情感不自信的测试者,他们不曾去思考因此可能带来的尴尬,甚至是可能恰得其反的效果,仅仅是为了一次“验证”,他们就急匆匆地开始了“拉黑测试”,并让测试成为燎原之势。

人们交往越来越功利性,“拉黑”是为了把空间让给更值得交往的人

如果仔细阅读新闻,还会发现,不少参与微信“拉黑测试”的网友,都有一个共同的理由:那就是删除拉黑自己的好友,有助于节约手机空间。这一理由仍然经不起推敲。一个常识是,微信占用的内存大多都是聊天消息、朋友圈缓存。清除联系人不能节省空间,定期清理微信缓存数据才能让微信使用更顺畅。

但这一说法恰可以反推,不少人的微信好友过多,动辄就有三四百好友,有的甚至超过1000人,而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处理的有效人际关系仅有7人,能够有效维持的朋友圈也不过150人。太多的微信好友,以及其中可能包含的“拉黑自己”的微信好友,他们的存在,不仅让关系维系变得困难,也直接“占用了手机空间”。再者,人际交往在变得越来越功利化,网友不愿把精力和热情再放在那些无效的人际交往上,甚至不允许他们占据手机的内存空间。

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在增大,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精力都用于网络上交际关系的维系,人的精力和交往的欲望,总是相对有限。与此同时,当“成本化”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它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要求网友去保持那些无效的交往,或者通过时间与其他成本的支出,去修复和拉黑者间的关系,多数人自然不会愿意,而删除是最干脆的方式。

换句话说,所谓微信“拉黑测试”,不过仍是现实“功利化交往”心态的延续。理想的场景当然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一旦建立起交往,就当让此种联系的状态轻易不被打破。然而真实的场景是,社会的快节奏,让人际交往的良善初衷日益不可能。现代人习惯于来比较交际的成本和收益,进而决定交往是否继续。不愿意在人际交往上支付更多成本的现代人,自然需要测试哪些人已拉黑了自己,也不会允许那些已拉黑自己的好友再出现微信中,他们需要把空间让给那些“更值得交往的人”。如此不能言说的深层心理,更加速了微信“拉黑测试”的传播。

据腾讯网

新闻推荐

找准原因对症下药解决夏季地板起拱

天气炎热或者经常下雨导致的潮湿,而这些夏季的天气问题则会导致家中的木地板出现起拱变色和缩缝等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三彬地板的老板高绍华表示,首先要找准原因,才能够正确的解决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