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屋之扫”到“天下之扫”
■欧阳美书
☆话题背景
“为什么日本人能将城市保持得这么干净,我们就做不到吗?他们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我要打造一个中国最干净的市民广场。”建材商人王国强,在日本旅游时看到日本环境的整洁干净深有感触,回国后便拿起扫把、畚斗、水盆、抹布、刷子、布鞋等“工具”从每天早晨五点过到八点,给台州市民广场洗起地砖来。对于王国强这一行为,有的人看到了跟着他一起做,也有的人在旁边说闲话。[浙江新闻客户端5月16日消息]
当《康巴周末》主编谢辉女士将上面这条微信转给我时,我的内心其实是颇为忐忑的。因为有关这类“好人好事”的短评,很容易写成“向XX同志学习”,并罗列几点必要性、可行性、重要意义之类的报刊常见的八股文章,如果是那样的文章,我不能写,也写不好,因为,我相信“文由心生”的道理,从内心里来说,我做不到写的那样,所以我不能那样写。但在仔细阅读相关新闻后,我想到了一句名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而台州商人王国强的行为,显然已经从“一屋之扫”升华到了“天下之扫”的境界,至少,他已经开始了“天下之扫”的人生旅程。
中国传统士大夫一直有个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亦可称之为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使命。无论是去日本旅游或欧美旅游的人,或只是打开窗户看外国的人,想来他们的内心,还是认同这种情怀与使命的。只是,因为国门的开放,因为走出去的人的增加,我们听到更多的是说国外如何如何好,中国如何如何差,看到的是从日本大肆购物回国,传说每次节假日从日本购物而留在日本的利润,就能购买若干艘海上舰艇。而很少有人或基本没人,从“国外的好”如何思考或变成“让中国更好”的实际行动。
由此,我又想到“叶公好龙”一词,中国人现在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更多的怕是变成了一种谈资,一种诳语,而不再是根植于血缘深处的情怀。在这里,所谓“诳语”,就是“诳别人之语”,就是马列主义照镜子,只照别人,不照自己。而只要认真考察这个时代,我们就不难发现,这种“叶公好龙”的情形并不在个别,而是相当普遍的事实,如果你有幸去参观某些学校的学生宿舍,如果你有幸突然进入某些单身狗宅室,你就会发现“一屋不扫”的情形有多严重。至于公共环境,我们不要去看那宽敞明亮的大街,因为那里有专人打扫卫生,我们应去看看城郊结合部,看某些河滩,看城镇排水沟的后面。
我对台州商人王国强的行为充满敬佩之情,但我并不主张人人都拿着工具去广场“洗地砖”。我们要学的,不是他的这种形式,而是他的这种境界,他的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付诸行动,而不是一窝蜂似的搞成声势浩大的全民行动。我之所以说“力所能及”,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情况各有不同,做任何符合于道德,有益于社会之事,都得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否则就有可能事半功倍,否则就可能扰民,甚至有可能把自己搞得特别狼狈。或许这样,我们在认真做好“一屋之扫”的事情后,我们的“一屋之扫”便顺势成为了“天下之扫”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到了这个境界,我们的“天下之扫”便正式启程了。
新闻推荐
■谢振华某县3年前重点推进的几个项目,今年竟仍没有一个开工。近日,西部某省份的一次大会上,政府主要领导点名批评这个县:“老实说,我非常不满意!”项目,是推动发展的抓手和载体,对一市一县的重要性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