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钢鞭李大慢王世卢

临沂日报 2015-09-04 20:52 大字

1943年起,仅3岁的我就寄居在当时费县东的舅父家中。当时的鬼子虽已属秋后的蚂蚱,没有大蹦头了,但仍作垂死挣扎,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对鬼子恨之入骨的老百姓除了咒骂之外,都在想方设法杀鬼子。有位被老百姓称为“钢鞭李大慢”的人,就是杀鬼子的英雄。

1938年4月,日寇的铁蹄踏进了沂蒙山区,自此,侵略者在各重要地点修建了炮楼。离“李大慢”做工的村子不足五里,就是鬼子的据点。这些没有人性的鬼子,除了杀人放火大肆抢夺之外,还奸淫妇女,到处寻找“花姑娘”。

讲故事的老人说,李大慢所以有了“大慢”这一外号,是因为他性格稳重,做事不慌,看起来“慢条斯理”,又因他个子高大,膀宽腰圆,力气大于常人,大家才送他“大慢”这一称号。

慢条斯理的李大慢是干农活的好把式,耕三耙四、摇耧撒种、打场扬场无所不会。其中最拿手的就是扶犁耕地,耕地的技巧重在使唤牛,使唤牛的技巧在于会不会用鞭。再烈性的牛一到李大慢的手里就会变得俯首帖耳,规规矩矩,原因是他有一绝招——— 指哪打哪的大鞭。旧时扶犁手用的大鞭长五六米,一头粗一头细,用三种材料做成。粗头直径大约五六厘米,用一种韧性极强的蔂草加苘制成,中间部分为苘绳(有的加牛皮),细的部分称为鞭稍,纯牛皮做成,做成的大鞭要加一个结实的木制鞭把。这种鞭一般人使不了,一是打不响,二是弄不好会缠自己的脖子。但大慢会使,不但甩得响清脆悦耳,而且打得准,说打牛耳朵,不会伤着眼。更神奇的是,他的鞭子打下去,想轻就轻,想重就重,轻时如同挠痒,重时肉崩血流。正因如此,人们又在他的外号前加了“神鞭”二字,称他“神鞭李大慢”。这称为神鞭李大慢的老李,怎么又有了“钢鞭李大慢”的绰号呢?这得从一个惊魂动魄的故事说起。

一天傍晚,老李耕完地走在回村的路上,见一鬼子正在追赶一个姑娘。姑娘边跑边喊“救命”,鬼子边追边嗷嗷乱叫。姑娘一见老李,简直就像见到了救星,一把抓着老李的胳膊,扑在怀里求救。大慢就是大慢,面对求救的姑娘和嗷嗷叫的鬼子,依然不慌不忙。只见他“吁”的一声喊住了拉车的耕牛,面对小鬼子用手比划起来。那意思是说:“这是我女儿,你喜欢她,可以。但总不能当着我的面吧?再说这荒山野岭,也不方便。你真的要喜欢她,就到我家去。”说着,大慢还把头歪在手上,做了个睡觉的动作。说罢,他又作了个劝说的手势,小声给姑娘交代了几句。姑娘虽听得明白,但还是吓得直哭。

小姑娘虽吓得要死,恨得要命,但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就战战兢兢地走到鬼子面前,伸手拉着小鬼子的胳膊,显出顺从的样子。这一动作让小鬼子如同吃了仙桃,高兴得手舞足蹈。大慢又比划了一番,告诉小鬼子:我的牛车走得慢,您俩头里走,回家去睡觉。这回小鬼子明白了,拉着“花姑娘”就走。

鬼子头里走,大慢可不敢慢了。他手握大鞭,几步就赶到牛前,只顾高兴的小鬼子哪有回头的想法。这当儿,大慢的眼都红了,姑娘照大慢的嘱咐把头向鬼子怀里一靠,小鬼子赶紧牢牢地搂紧姑娘,谁知大鞭“刷”的一声打来,不上不下,把鬼子的脖子牢牢缠紧。只见大慢将右手向后一扬,小鬼子“扑通”一声,仰面朝天倒在地上。说时迟,那时快,大慢一步赶到,一脚扎着鬼子胸口,抡起鞭把拼命地打鬼子的头。刚才还哆哆嗦嗦的姑娘,这会儿也来了勇气,弯腰从路边摸起块石头,狠狠砸向鬼子的额头。

小鬼子蹬了蹬腿,死了。刚才还勇气十足的姑娘,一头扑到大慢怀里,哭了。大慢一边安慰姑娘,一边说:“鬼子如果找到死尸,一定会报复咱老百姓,咱得把这死尸藏了。”藏到哪里呢?这不是一般东西,就是盖上柴草,腐烂了也有臭气,还是能被发现,想来想去,不如埋了。

“这丧天良的命好,老爹还得埋你这个坏蛋。”大慢一边骂着一边同姑娘把小鬼子的尸体抬上托车(一种专拉犁和耙的无轮木架车),拉到刚耕过的地里埋了。一切做完,天将黑了,老李怕姑娘再出事故,便拿上大鞭,把姑娘送回家。

这桩大鞭杀鬼子的事,除李大慢和姑娘一家,当时谁也不知。但时间久了,临西费东收复了,鬼子一跑,姑娘一家第一件事就是答谢老李。“神鞭李大慢”大鞭杀鬼子的故事不胫而走,十里八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结果,这“神鞭李大慢”又改名了:大家说李大慢的鞭比钢枪还准,于是就叫他“钢鞭李大慢”。

七十多年过去了,钢鞭李大慢的高大形象一直印在我心中。时间的冲洗让大慢更加清晰、更加高大。值此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要告诉日本右翼势力:当今的世界不是昔日的世界,今天的中国更不是当年的中国。老李的大鞭换成了什么武器,你们明白。老李的后人要和平,但绝不怕战争。 

新闻推荐

安居保障居民住房提高居住舒适度居住楼房越来越暖了农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