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当亡国奴的那些日子(上)

甘孜日报 2015-07-25 13:40 大字

■许秀峰

抗日战争胜利已整整70周年了。1935年,我出生在东北沦陷区的一个满族农民家庭。鬼子投降那年我年满10周岁,对鬼子的残暴和农民的苦难,有着深刻记忆。

接受奴化教育

我家世代农民,不识字。到了我这一代,爷爷说人口多了总该有个识字的才行,便决定送我上学。那时老百姓最遵崇的民间私塾根本不准办,要读书只能上由日本人控制的官办小学。那年我7岁,从进校门第一天就初尝奴化教育的滋味:一切口令都用日语,起来叫“开来斯”、坐下叫“乔务塞开”、脱帽叫“恰哭宝”、喊老师叫“三赛”。起初听不懂,将就跟别人做就是了,如果过几天还听不懂,就没那么轻松了,喊你是“卜它(猪)”,挨耳光或挨手板是常事,甚至还有被赶出教室的。一年级共有三门课:日语、算术和满语。他们把国语改成满语并排在最后,对日语则要求极严,如果日语不行,其他两门功课再好也不顶用。记得有位叫胡惟仁的同学,人很聪明,算术和满语的成绩都不错,就是不喜欢学日语,老师想了很多办法帮他提高日语,都不见效。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喊他背诵日语课文,他就是背不出来,提几次词都不管用,气急败坏的老师骂他“瞎蒙”!他马上接到“瞎蒙屯太——马斯”(可能瞎蒙对了),逗得全班同学捧腹大笑,从此他就得了个“瞎蒙屯太——马斯”的绰号。校方越重视日语,学生越抵触,在念日语字母时,学生就自编:“俺爷要做寿,杀鸡吃鸡肉,杀鸡不退毛,想吃捞不到……”。此外还自编许多顺口溜来讽刺学日语。如“学点‘洋噜噜\’话,就把洋刀挎,吃饭叫‘米细\’骂人叫‘八嘎\’”。在日本人控制的小学,连做游戏都得效仿他们那一套。我们家乡小孩最喜欢玩的跑马城被禁止了,据说是日本人不喜欢规则中的“不能越界”,代之而来的是跟他们学打棒球,球是用手工在牛身上滚的牛毛球,没有球棒就用手打,称之为“打臂子”。就连老少皆宜的踢毽子也不许玩,因为日本人不喜欢“踢回去”。

日本人进行奴化教育的手段很多,如给学生看幻灯片等。在那个年代,幻灯诗歌新鲜玩意,学生当然想看。幻灯片的内容多是宣扬“大东亚共荣”、“大东亚圣战”那一套。片中出现的“支那”兵都是驼背弯腰,歪嘴斜眼,而日本兵则个个威武雄壮。战斗的结局总是“支那”兵惨败,日军大获全胜。有部叫《金刚·那智》的片子,给我们看过多次。说的是有两条日本军犬,名叫金刚和那智,不仅作战勇敢,而且很通“人性”,在战场上咬死过无数的“支那”兵,最后中了“支那”兵的带毒暗箭,但它们在临死前终于认出“凶手”并将“凶手”的“黑心”掏了出来。这片子告诉我的主题是“支那人是可恨的,日本狗是可敬的”。

学校对学生的体罚很多也很重。除了罚站和打手板外,最常用的是打“协和耳光”,就是让两个“犯过”学生面对面站好,听从老师发令,相互打耳光。往往开头双方都还客气,打得并不重,后来总有一方为讨好老师而加力,被激怒的一方也开始加力还击,结果双方都被打得鼻青脸肿,两败俱伤。

鬼子兵和棒子队

在我能记事时,我的家因是沦陷区,所以驻兵并不多,我想可能是军队都开到战场上去了。距我家大约10公里,有个红顶山大营,据说原是东北军的营房,日本占领后仍作为营房,好像是用来训练新兵的,常有一队一队的鬼子兵在我们村西的公路上操练。鬼子兵操练非常严酷,除了常见的操正步、跑步外,就是反复练习跪下、卧倒、匍匐前进和刺杀。他们操练不许中国人看,家长们都教育小孩:“鬼子邪性,他们操练别去看,免得惹祸!”小孩们不懂事,出于好奇,偏要去偷看,经常被发现,轻则是挨几枪托,踢几脚,重则罚跪、抽鞭子,这种鞭子是日本指挥官专门用来抽打士兵的,抽下去就是一道血印。后来听说还有被刺刀挑了的小孩。

鬼子兵除了操练和护路,一般不管地方治安,维持治安主要靠“棒子队”。“棒子队”,顾名思义,即手持一根统一规格,长约五尺的木棒,既可用作操练,也可当武器,用来打人、吓唬人。“棒子队”一般没制服,只戴一顶日本军帽,这种帽子日本人叫“战斗帽”,老百姓则叫它“不认亲的帽子”。其成员多为亲日的街混混,也有些是被抽派的青壮年农民,职责是站岗放哨、盘查行人、催粮派税,打狗捉鸡什么都干。老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编顺口溜说:“棒子队儿,唬洋气儿,鬼子扛枪他杠棍儿,鬼子下银子他闻味儿,催粮派税抓劳工,打狗牵驴逮小鸡儿,吹胡子瞪眼是本行,鬼子面前矮三辈儿”。这种人在鬼子投降后自知作恶多端没好下场,便纷纷投靠一种叫“假中央”的政治土匪,被老百姓打死不少。

汉奸的形象

我在电视、电影上看到的汉奸形象,总觉得又像又不像。所谓像,是指他们在日本人面前那种点头哈腰的奴才相。不像之处则有很多方面,比如服装,电视上的汉奸都是头戴战斗帽,身穿中式对襟褂子,屁股上挂一条白毛巾。而我亲眼看到的汉奸狗腿子,穿的是一种翻领的“协和服”,有戴战斗帽,也有不戴帽子留着小分头的,电视剧中的汉奸都挎着盒子枪,而我看到的汉奸都没有枪。他们喜欢模仿日本鬼子的样子,在皮带上挂两个盒子,鬼子装的是子弹,汉奸则装的零钱、糖果等。再说举止,电视上的汉奸都是吹胡子瞪眼并带有几分愚蠢。实际上汉奸的举止是五花八门,啥样都有,有粗鲁的,也有较文雅的。他们的坏,有的很露骨,有的较隐晦,如在向老百姓催粮派税时,知道百姓最恨这些,便装作很无奈的样子。有时见到中国人惹了日本人,便上前假惺惺地为中国人开脱几句,或者对日本人说:“太君息息,交给我来处理。”待日本人走开后以讨好的口气说:“谁叫你们去惹那些不通人性的王八犊子,幸亏遇到我,不然就遭了!”常用这些小伎俩来减轻人们对他们的痛恨。但在执行日本人的各项指令时,对国人绝不会有半点宽容,有时比鬼子还凶。

“出荷粮”与“协和面”

鬼子向中国老百姓征粮,名曰“出荷粮”。据老人们说,鬼子刚来时,征“出荷粮”不算太重,大约与给中国政府纳的官粮差不多。后来随着战争的发展,他们需要更多的粮食。“出荷粮”一再加码,竟超过总产量的半数甚至高达6成以上。这是指总数。至于大米、白面等细粮,那是一颗不留地交给他们。按当时伪政权的法令,中国人吃细粮是“经济犯”,一经发现就要“芭篱子”。交这么重的“出荷粮”,造成老百姓普遍缺粮,只好设法找代食品。通常是把一种叫“苣荬菜”的野菜煮熟后加点盐,外裹一层厚厚的杂合面上锅蒸了食用,取名“协和团”。这东西虽然不算太难吃,但既不顶饿又不好消化。况且农民吃“协和团”也解决不了社会缺粮问题。于是鬼子就强令老百姓采集橡子,按人头摊派任务,参在粮食里磨成粉,名曰“协和面”。日本人自己不吃,也不卖给中国老百姓,主要用来供应劳工。听说这东西吃下去拉不出来。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潮涌康巴春风起 ——康定撤县设市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州委常委、中共康定市委书记唐强今年2月,康定撤县设市获准国务院批复,成为四川藏区首个县级市,填补了甘孜州占全省31.5%的国土面积上无“市”的空白,标志着康定已站在新起点,实现县到市的华丽转身;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