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每一份交情,都是一场攻心术 ——读《攻心术》有感

凉山城市新报 2015-07-31 00:02 大字

本报记者 杨晓虹

在这个EQ(情商)比IQ(智商)吃香的年代,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可是你知道吗?其实,每一份交情都是一场攻心术。每个人的每一步“输”,并不是输在“实力”,也不是输在“能力”,甚至不是输在“魅力”,仅仅只是输在——你晚一步了解对方的“心”。

我们的身边,时时刻刻在发生着一场场的攻心战,只不过,有些人能够意识得到,可以迅速调整言行状态,握以胜券;而有些人意识不到,以至于对方取胜收兵,他才跌足顿悟,悔当初没早一步看透人心。

借钱这事儿,就让我认识到攻心术有多么重要。

这几天,我遭遇了人生当中无法避免的一场“尴尬”。我想,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和我有同样的经历,只是遭遇的次数多少不同而已。活了二十几年,我自认为,凭着自己的江湖阅历,我也该算是个“老油条”了,对于借钱这种事儿,我地认为自己能处理得得心应手,事实证明,我还是太年轻。

我是一个上班族,每个月虽工资不多,生活倒也潇洒自在。身边朋友都知道,作为一个十足的“财迷”,找我借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除非借钱的理由上升到生死攸关的高度。可是总有三三两两的朋友,算着点儿,平时不见人影,可是每当我发工资时便如“魔鬼”般地出现。当然,这些朋友,都是我在穿开裆裤时就建立了革命的友谊。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面对他们层出不穷的借钱理由,我也是想尽了各种办法来捍卫我那点好不容易攒起的“私房钱”。

可是就在上周末,我栽在了一个“老对手”身上。

他,从小和我一起在一个院里长大。每个月拿着比我还高的工资,却处处对人哭穷。每到月末我发工资之时,他的电话总是“如约而至”。电话那头,他总是声泪俱下地控诉着自己的遭遇有多么多么不幸,比如老妈又逼着他相亲,相亲就得请人吃饭,于是理所当然就败光了所有积蓄;或者是各种乱七八糟的借口。到了这时,我总是在电话里面冷笑一声,刻薄地对他说:“我给你妈打电话。”一提到他妈,这货在电话那头也不淡定了,撂下一句“我醉了”,便绝口不提“借钱”一事。

可是就在前天,这货成功地从我这里借走了500元。当我从提款机里将还热乎的“毛爷爷”拿给他时,剧情却发生了惊人地转变。事发突然,我一时还未接受现实,现在想起犹是惊魂未定。

当初这货哭死哭活地告诉我,他要离家出走,却身无分文;为了捍卫自己的感情自由,几天颗米未进,已到了要出人命的关头。若是我还念在从小他帮我扛书包的份上,先支援他点钱“江湖救急”。

于是,我习惯性地告诉他“我给你妈打电话”。没想到,他一反常态,他说:“你打你打,你告诉我妈,我在你这里拿了五千块离家出走了,她知道了肯定立马还你。”当我听到他说打算要给我借五千块的时候,我立马炸了:“什么?你要借那么多钱,我拿命借给你啊?”

说完以后,他开始诉说事态已经发展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由于我自己也有相同的感受,我开始在口头上声援他誓死捍卫自己的感情自由。然后他又说,“这五千块钱,我是非借不可。你要是不帮我,我脸都不要了,谁能借多少我就借多少。”五千块,对于“月光族”的我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如果你没有那么多,你先借我五百块,好不好?”于是乎,这货成功地从我这里借走了我五张粉红粉红的“毛爷爷”。拿到钱的那一瞬间,他如释重负般地告诉我:“十几年了,我终于从你这铁公鸡身上拔下点毛了,看来那本《攻心术》的确没白看。说,想吃什么,哥哥请你!”听完他的话,我独自在风中凌乱,我居然败给了一本名叫《攻心术》的书。

每一份交情都是一场攻心术,学会《攻心术》攻心。

在吃饭的时候,他告诉我,别人推荐了他一本书,最近他正醉心研究呢。这不,我就成了他的研究和实验对象。他说:“书上就举了一个例子,如何向别人借钱。它说,如果能够巧妙运用‘知觉对比\’,你就会发现它比你想象得要容易的多。首先,第一个很大的要求与后面一个小一点的要求形成了对比,让人更容易接受那个小一点的要求。其次,当一个人拒绝别人后,心里总会有一种歉意,而此时你再提出另一个请求,作为对你的让步做出的回应,他也会做出相应的让步。这就是知觉对比原理和互惠原理结合在一起后所产生的强大力量。所以啊,我现在又学到了一招,那就是——在对某个人提出一个很大且被他拒绝的要求后,接着再向他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就比直接向他提出小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我在你这里,不就成功了吗?”

饭后,我拉着这货,迫不及待地从书店里买走了这本让我“完败”的书——《攻心术》,作者心一。

其实当我看见署名作者的时候,我有过犹豫。因为这作者,说真话,我并不熟悉。可是当我翻看这本书的内容时,我恨不得能立马买回家,就着雨声,躺在床上看完整本书。因为书的第一个章节就已经让我着了迷。

试问大家一个测试题:“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来一个小孩,急促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不可否认地,我想了半天,才理清答案。

书上说,在100名被测试者中只有两人回答正确。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孩子的妈妈,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解答如此简单的问题反而不如一个孩子呢?这就是思维定势在作怪。按照成年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思维定势去推想,自然得不到正确答案,而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思维定势的限制,因而立刻就得出了正确答案。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思维定势在人际交往和认知过程中普遍存在。思维定势一旦形成,思维就会呈现一种惯性状态。只要某种现象一出现,就会自然而然地顺着过去的习惯去思考,得出结论。

思维定势虽然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但它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寻求其他途径。

熬着夜,我将整本书看完,感触颇深。我从未想过,一个细微的举动就能暴露你深藏内心的秘密,一个不易察觉的行为便能告诉你对方此刻正在发生的心理变化。大千世界,人心最有趣味。而一个个忙碌于世间的人,也只有,看得懂人心,才做得对事情。人生过程中,每一份交情都是一场攻心术,学会如何攻心,也是一大好事。 

新闻推荐

小孩闷死车内 家长该被追责吗? 多地警方对“儿童被困车内致死”未追责检察官表示:此情况符合过失致人死亡罪

7月23日,陕西富平发生一起5岁女童被忘车内事件,送医后,孩子因热射病出现接近脑死亡症状。记者统计发现,仅今年7月,就有8起类似事件见诸报端。在近三年来被报道的21起类似事件中,至少有10起是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