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别让碾轧“意外”践踏生命

桂林晚报 2013-04-06 01:45 大字

“一起发生在河南中牟,另一起发生在湖北巴东,一个因不满土地被占用,另一个不满财产补偿,一人死于铲车之下,另一人则被水泥罐车碾轧致死。相隔仅3天,接连发生的这两起事件让人触目惊心。”央视《新闻1+1》4月1日播出的《制止农田里的“强拆”》,再次让我们直面这两起悲剧背后的沉重话题,并思考碾轧事件中的生命尊严和社会正义。

●别让碾轧“意外”践踏了生命尊严

两起“碾轧”的导火线,都与土地有关,与农民维权有关,肇事司机又都受雇于施工、执行企业。这样的个体悲剧,便很难让公众简单地归结为司机的“意外”。在证据与事实尚未全面公布之前,公众难免揣测:一辆速度并不快的铲车,开到了死者的承包地上,在争执与纠缠中发生了血腥惨剧,司机有没有受到指使?中牟宋合义事件发生20多小时之后,先是中牟县认证微博发布称“意外事故”,后涉事企业负责人强调死者酗酒,如今警方又认定司机“涉嫌过失致人死亡”,以及死者家属与涉事方弘亿公司达成和解协议,让人们更多了不少担心:虽说核实事件细节需要时间,但官方“意外”的判断是否给得太草率?是否有偏袒涉事企业之嫌?退一步说,就算真的纯属“意外”,三天两起的“意外”,其间的原因难道不值得深思追究?

事实上,公众对碾轧事件的关注,不仅在于事件本身的残酷,对死者的同情,更重要的,还包括对土地征用合法性、相关赔偿合理性的质疑。事件背后有无利益驱动?涉事企业的责任在哪里?在行政层面,我们应当追问:征地是否具有合法手续?在基本农田建设酒店等永久建筑是否合法?如果存在问题,那么当初又是谁来审批,如今又该谁来担责?这样的征地背后是否潜藏有其他渎职腐败?查清这些问题,让责任链上的每一个人都承担起相应的法律责任,远比强调死者体内的酒精含量重要得多,也更有助于杜绝此类碾轧悲剧——— 在法律上,农民在自家土地上醉酒没有任何过错,与加害行为之间也没有多少逻辑关联,不能成为克减犯罪责任的理由。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首要的就是在个案当中,尽最大努力保护公民的生命权不受侵犯。因为生命权是最高的人权,是最基本的公平正义,也是法律保护的基准线。当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法治思维与底线思维相统一,准确预判法治风险,敬畏生命、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保护失地农民利益,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这是法治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共识。

●碾轧事件中的“笑容”刺痛了谁

短短三天,两起悲剧。在河南和湖北农田里的“强拆”,直接导致了两位农民的被碾身亡。事件甚至引起央视的关注,矛头指向“强拆”和被“碾轧”的真相。

但是,众多正义之问依旧让我们心潮难平。在难以平抑的思绪中,始终浮现着中牟事件中肇事企业的笑容——— 轻描淡写的笑容,故作镇静的笑容。这笑容,让我们的嫉愤之心感到一阵空落。笑容形象而富有冲击力,它暗示出一切指责和追究形同隔靴搔痒。

具体而言,笑容正是碾轧悲剧中一只具体而微的病态麻雀,我们需要解剖这只麻雀,拷问其病理:开发商为什么能笑和敢笑?

笑是因为没有后顾之忧。开发商的笑容伴随的话是:“现场我也不在。”但是,“不在现场”不代表无辜——— 巴东悲剧中,肇事司机未经证实的话起码展示了一种潜在的可能:“老总,他下令说你给我碾,碾了不要紧。”

作为刑事案件,或者姑且就算一起“施工事故”吧,把“可能”明确为“是”或者“否”,必须依赖于有关部门——— 司法机关或上级政府。中牟事件中,有关部门却先是忙不迭称其是“意外事故”。而面对“双方未达成协议,为何开发商的铲车就敢直接开进村民的田里”之问,他们只是轻描淡写表示:这种行为是不合适的。

好一个“不合适”,把强拆强碾这样明显的违法问题轻轻带过。难怪开发商会笑。

按道理,仅凭这样的言行,有关部门本身就需要被调查,比如,有没有包庇,有没有渎职,有没有勾结。但民众往往都能看见的常识,负有监察责任的部门却看不见。

开发商通过资本之手编织着自己的安全之网。而这网,还看不出有短期被击破的趋势。如果巨额赔偿金能封住受害者家属之口,如果调查的真相都隐藏在幕后,那么结局很可能就是不了了之。

中牟事件,从道德的层面要求开发商对一个鲜活生命的死亡表示应有的哀悼,有些天真。我们需要的是,让法律的利剑能够穿越一切痼疾,让法律的光芒能够震慑所有的傲慢。那样,才会减少笑的轻狂,才会增加人的尊严。

●不能让“碾了不要紧”成为事实

湖北碾死村民的嫌犯说自己是受人指使,说“老总下令给我碾,碾了不要紧”,这只是还原了一个基本的常识。像这种价格都没谈拢铲车就已进场的征地拆迁,本身就是带着“宁可死人也要施工”的决心去干的,没有幕后老总拍板下令,司机绝对没有胆量将人直接碾死。问题的关键是,对这些老板来说,是否真的就“碾了不要紧”呢?如果真的是那样,拆迁死人的成本如此之低,甚至有可能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出点钱就能私了,更多的拆迁老板为什么不去效仿?接下来的城镇化进程中,类似新闻岂不是要隔三差五地出现?

企业老板敢于叫嚣“碾了不要紧”并不可怕,马克思早就说了,为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他们敢于冒杀头的危险;真正可怕的是,“碾了不要紧”并不需要冒任何风险。村民死了,他们却在办公室里笑着接受采访。

“谈不拢就强拆;抗拆者,死!”——— 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实啊!那些下令“碾了不要紧”的幕后老板必须得到法律严惩;那些热衷拉偏架的政府官员必须摘去官帽以儆效尤。

综合《人民日报》《西安晚报》等

新闻推荐

寿险保单融资的玩法

融资门槛高、融资难一直令中小企业头疼,但鲜为人知的是,保险保单也能在保险公司或银行贷款。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假如有人身险保单,可获得一般不超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