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畅游网络,如何不越界? □徐敏

攀枝花日报 2012-02-09 09:33 大字

因随心所欲发微博而惹祸的事,最近频频发生。两名英国人赴美旅行前,发了一条带有“摧毁X国”字眼的微博,虽是胡乱之语,却引起美国国土安全部的注意,把他俩列为潜在威胁。两人在入境安检时,被美国警方逮捕,接受询问,后被遣送回国。无独有偶,江西的吴女士与他人在网上发生口舌之争,一番微博“口水仗”后,对方竟在网上公布了吴女士的单位、姓名、手机号,还发布一些损害其名誉的语言,吴女士一纸诉状将其告上法院。一中一外两个事件,又一次引发我们思考:微博的边界在哪里?

作为一种新载体,微博为每一个人提供了信息发布、传播和评论的平台。在微博上,人人手里都有麦克风。微博虽自由,但这种自由是相对的、有边界的。在微博上,一个人的自由不能侵犯其他人的合法权益,不能破坏公序良俗,更不能危害社会公共安全。

微博的边界,最基本的底线是法律边界,微博行为不能逾越法律底线。比如,从上述两名“倒霉”的英国人的遭遇可以看出,发出带有危害国家和社会安全嫌疑的微博,定是违法行为。同样,那些宣扬暴力、色情、或是造谣中伤、侮辱他人的微博,也越过了法律边界。尤其是微博名誉侵权事件,伴随着微博的蓬勃发展而层出不穷,网下或网上的意见纷争,结果演变成通过微博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侵犯他人隐私权和名誉权。虚拟世界的随心所欲终将在现实世界受到惩罚。一桩又一桩由微博引发的公共事件甚至法律案件,提醒人们注意,微博活动也要讲规矩,有法律意识。微博言论一旦失当,就有可能损害权利、秩序,触犯法律,导致侵权或犯罪。

微博还有道德边界。如今,微博越来越表现出用户主体多元化、信息及时公开等特征。但是,在热衷发微博的广大人群中,逾越道德边界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道听途说得知一个耸人听闻的负面新闻,就迫不及待发微博,之后许多人不经证实忙不迭地转发。一圈兜下来,才发现大家都在以讹传讹;对某个人感兴趣,就想方设法挖掘其个人信息,发出微博让大家共享。虽没有主观恶意,但很可能给当事人带来困扰;还有,因为微博仅限于140字以内的描述,一些缺少前因后果、断章取义的微博,也可能给社会和他人带来负面影响。有时候,道德与法律的边界并不一定泾渭分明,一不小心,不良的微博行为就可能从缺德演变成违法。

畅游网络,如何不越界?微博主们一要有法律意识,二要保持理性。微博也是一个公共话语空间,微博主们有守法、守道、守纪的义务,应当把握好道德和法律的尺度。具体来说,听到一则新闻,不妨先求证一下,然后再考虑是否发微博;对社会百态、人间万象,可以通过微博发表见解,对不良现象可以表达不满情绪,但需要在了解和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而不是张开“大嘴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对他人微博发表评论时,即便意见相左,也应有理有据辩驳,本着与人为善的态度,不能摆出“骂街”之态。良好的网络秩序需要广大网民共同营造,自觉遵守网络表达规则,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同时,网络运营商也有义务保护注册用户的隐私,负起对不良信息的管理责任,当好微博的“安全阀”。 (据2月8日《解放日报》)

新闻推荐

法律如何成为“弱者的武器” □白龙

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引来市政府副秘书长过问。据报道,河北省邯郸市政府督查室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称刑案嫌犯是“自己人”,干预公安机关办案,力保被网上通缉的逃犯回家过年。刑事受害人冒充“自己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