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催命”补课费 □陈一舟

攀枝花日报 2011-12-09 09:53 大字

交不起补课费,不堪老师再三催讨,安徽两名小学生选择了服毒自杀。这起未遂的自杀事件,让教师强制有偿补课的潜规则染上了血色。因为利益驱动,补课不仅成为当地老师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已发展成为一种规模化的产业。(12月7日《法制日报》)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个体靠劳动和智慧赚钱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在于,“有偿补课”的手伸向了课堂之上。“上课”无精打采,“补课”却精神百倍——如此教育和师德的双重矮化,岂能不令人悲哀。

2008年9月3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公布,其中,“自觉抵制有偿家教”首次写入师德规范中。然而,“规范”在现实中根本难以切入现实。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只要媒体不曝光,教育主管部门对眼皮底下的有偿补课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客观地说,有偿补课之所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甚至发展成为一种“补课经济”,教育监管不力只是表象的因素。因为“补课”具有相当成熟和浓厚的社会基础。即便是明知有偿补课弊端重重,还是有很多的家长对此趋之若鹜。

补课有效,这一蔓延于社会的错位心态,促使家长热衷于给孩子补课,而与其请家教、参加社会教育培训班,还不如让教师有的放矢、有偿补课;家长的需求,为教师增加了业余收入;家长与教师在教育时间之外的“互动”,又为学校提高升学率奠定了基础,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因而就对此默认或者宽容。三者达成了“共识”,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潜规则。在这种潜规则下,“催命”的补课费无非是催熟的教育功利的极端恶例体现。

显而易见,学生真正的压力不是补课或者昂贵的补课费,而是教育功利。这个源头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彻底救赎,教师及一些私立单位通过补课发家致富的事情就不能禁绝。而事实上,有偿补课屡禁不止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据12月8日《西安晚报》)

新闻推荐

“上海发布”一小步,政务公开一大步

□尹于世上线十余日,粉丝超百万。连日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实名认证的政务微博“上海发布”掀起了一次网络旋风。自11月28日上线以来,“上海发布”以及时权威的信息聚拢人气,以民生话...

 
相关新闻